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如何做好安全工作

企业如何做好安全工作


企业的安全理念
• 理念:是观念和信念,看法和思想;包含 价值观和做事依据。 • 企业安全理念:体现企业安全价值观和总 体的行为规范。
安全第一的理念
• 1906年美国U.S钢铁公司提出“安全第一” 的理念。 • 公司董事长B.H.凯理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针 “产量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修改 成“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 • 加大投入抓安全,事故减少,质量提高, 产量加大。 • 公司从“安全第一”的理念得到回报。
物的不安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的控制
• 设计;加工和施工;采购和安装;监测和 检查;维修和改造等。 • 从隐患排查的角度,控制生产现场的物的 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
• 物的角度:用机器代替人操作;采用冗余 系统;耐失误设计;警告;人·机·环境匹配 等。 • 人的角度: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 的人员;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的意识、 知识和技能水平;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防 止人员发生疲劳和使人员心理紧张度最优; 树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系,激励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
杜邦公司的安全理念
• • • • • • 所有的伤亡事故都能够防止; 管理者有责任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 安全开展工作是员工从业的条件; 所有操作暴露都能够被安全防护; 对员工实施安全培训是必要的; 预防人员伤亡是一项好的经营。
企业安全文化所表现的特征
•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 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 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 • 在一个安全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中,从高级 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须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 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员工个人须树立 起正确的安全态度与行为;而企业自身须建立起 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 有一种持续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 • 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
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
• 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十二个基础要素。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卓越的安全管理
• 卓越的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与安全文 化的渗透和融合。 • 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化管理与系统安全工 程方法的融合。 • 安全文化:安全理念转化为安全行为准则。
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十二个基础要 素
伤亡事故 意外释放能量并作用 于人体 能量物质/载体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技术;设计;加工、施工;监测、 维修;……
人机;生理、心理;教育、培训; 企业;社会;家庭;……
管理因素
事故致因因素与危险源理论
• 系统安全是安全科学所提出的用于指导事 故控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系统安全认为, 系统中导致事故的对象是危险源 (hazard),通过对系统中危险源的控制 可实现系统的事故控制。 • 系统安全中的系统安全工程方法强调,通 过危险源辨识过程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对 象,通过风险评价过程确定对危险源所采 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基于风险评价结 果确定对危险源应采取的进一步的控制措 施。
系统安全管理
• 现代工业企业已构成了工业复杂系统,即指技术密集,包 括技术设备、人、以及组织三类元素的社会——技术系统。 • 生产实际表明,对于工业复杂系统,完全依靠安全技术系 统的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还不足以完全杜绝事故,而直 接影响安全技术系统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的组织管理因素, 已成为是否导致复杂系统事故发生的最深层原因。 • 复杂系统的特点是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整体性强,而且 具有随机性、非线性、不稳定、非平衡和多种发展可能等 特点。 • 系统思想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传统方法是无 能为力的。
系统安全管理
• 系统化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显著特征。 • 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是以系统安全的思想为基础, 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的 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 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 所谓系统安全,是人们为预防复杂系统事故而开 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方法体系,是在系统 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 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 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 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企业在安全工作上陷入的误区
• 趋利而冒风险。 • 盲目乐观。 • 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海因里希法则的启示
从事故致因角度看企业安全工作的 重点
• 事故致因理论。 • 能量物质或载体意外释放能量导致伤亡事 故。 •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诱发 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因素。 • 伤亡事故的间接原因:不同角度的观点。 • 对于具体企业对象,各个具体的间接原因 可归结为管理原因。 • 企业安全工作的重点:物;人;管理。
(1)管理承诺; (2)形成文件的安全理念; (3)安全目标; (4)安全委员会; (5)安全职责的安排; (6)支持安全的员工; (7)规则和程序; (8)审核; (9)安全沟通; (10)安全培训; (11)事故调查; (12)激励。
何谓“文化”和安全文化
• 文化: 辨识价值:明确各种价值观,做出价值判断,排 序什么重要,什么优先; 确定信念:选择做事情依据的价值观,将这种价 值观作为笃信、作为是非判断标准、作为明确宣 称的理念。 产生互动:上述价值和信念在组织机构和控制系 统内相互影响,并产生出行为准则,由此决定我 们做事的方式。 •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员工具体行为的过程。
• • • •
第二阶段 依赖严格的监督
处在该阶段的企业已建立起了必要的安全管理系 统和规章制度,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 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往往是被动的,零事故 的目标很难实现。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 管理层承诺——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 —— 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 导。 • 受雇的条件——安全是员工的受雇条件,任何违 反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可能会被解雇。 • 害怕/纪律——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仅仅是害怕 被解雇或受到纪律处罚。
企业如何做好安全工作
陈全
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意义
• 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与生存和发展; • 对企业的安全法规要求日趋严格; • 事故经济损失对企业的压力及安全工作对 企业生产经营的促动。
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预测:随着中国政府对安全生产和环 境保护的强硬,未来3至5年,事故处罚将成为致使企业亏损,经营难 以为继,从而倒闭的重要原因。承担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责任的企 业,将会在政府的监管行动中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政府的 严厉监管、事故的成本压力和保障员工生命健康的责任,将迫使每个 企业都写好安全生产这张答卷。
危险源的控制
• 控制危险源(能量物质/载体)的安全技术包括防 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 安全技术两大类。 • 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包括消除危险源、 限制危险源意外释放能量的强度、隔离。 • 常用的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有隔离 (physical isolation)、个体防护(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薄弱环节(weak links)、避难与援救(escape、survival、rescue) 等。
• • • • • •
第四阶段 互助团队管理
此时企业安全文化已深得人心,安全已融入企业组织内部的 每个角落。安全为生产,生产讲安全,事故的发生除非是 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如地震等。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 征为: • 帮助别人遵守——员工不但自己遵守而且帮助别人遵守各 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 留心他人——员工在工作中不但观察自己岗位上而且留心 他人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和条件。 • 团队贡献——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 事。 • 关注他人——关心其他员工,关注其他员工的异常情绪变 化,提醒安全操作。 • 集体荣誉——员工将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
第二阶段 依赖严格的监督
• 规则/程序——企业建立起了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但员 工的执行往往是被动的。 • 监督控制、强调目标——各级生产主管监督和控制所在部 门的安全状况,不断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制定具体的 安全目标。 • 重视所有人——企业把安全视为一种价值,不但就企业而 言,而且是对所有人包括员工和合同工等。 • 培训——这种安全培训应该是系统性和针对性设计的。受 训的对象应包括企业的高、中、低管理层,一线生产主管、 技术人员、全体员工和合同工等。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各级 管理层、全体员工和合同工具有安全管理的技巧和能力, 以及良好的安全行为。
杜邦公司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不同 阶段
Ⅰ Ⅱ Ⅲ
伤 害 率
严格监督 自 然 本 能 自主管理 团队管理 零

第一阶段 自然本能反应
处在该阶段时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 能保护的反应。事故发生是迟早的事。表现出的安全行为 特征为: 依靠人的本能——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反应是出于人的本 能保护,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预防意识。 以服从为目标——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没有或 很少有安全的主动自我保护和参与意识。 将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各级管理层认为安全是安全管 理部门和安全经理的责任,他们仅仅是配合的角色。 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高级管理层对安全的支持仅仅 是口头或书面上的,没有或很少有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事故致因因素与危险源理论
• 所有的事故致因因素都可被视为危险源,但在实 际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操作中,有三种不 同的处理方式:一是只将能量物质或载体视为危 险源,而诱发能量物质或载体意外释放能量的因 素在危险源评价和控制过程中予以考虑;二是将 能量物质或载体视为第一类危险源,诱发能量物 质或载体意外释放的直接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 人的不安全行为视为第二类危险源,其他间接因 素在危险源评价和控制过程中予以考虑;三是将 所有的事故致因因素均视为危险源。 • 从控制危险源的结果角度,三种方式无本质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