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摘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如是说》)讲述的是查拉图斯特拉经过10年隐居后,返回人群中宣扬“超人”精神的故事。

“超人”意味着“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他用自由与强烈意志来超越自我、否定自我,意图重塑世界。

本文探寻“超人”的特征,认为有以下四个: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和自由。

关键词:超人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自由查拉斯图特拉30岁离开家乡和家乡的那个湖泊,来到山里。

他在山里安享自己的智慧与孤寂,10年乐此不疲,但最终他的心情起了变化——一日早晨,他伴随朝霞起身,迎着太阳走去……①他决心下山,将光明带到人世。

这种光明是什么呢?就是“超人”!“超人”是什么?是海洋,是大地,是闪电?不少学者希望得出一个“‘超人’是什么”的定论,但尼采在《如是说》中并没有明显地谈及。

很多学者对“超人”形象的归纳是采用否定法的。

我无法总结出何为“超人”,但通过对《如是说》的阅读,我想“超人”具有以下特征:一、超越性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

②“对人而言,猿猴是什么?一种可笑的动物,或一种痛苦的羞耻。

对于超人而言,人也是可笑之物,或痛苦的羞耻。

”③在《论战争和战士》中,尼采提到,对于“‘你应该’听起来比‘我要’舒服”④的士兵而言,他们的最高思想应该是:人是一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⑤。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⑥人只有超越了自己才可以蜕变成超人。

在尼采看来,“人是桥梁”,是一座不断超越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人生的过程是变化不息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在进程上,不断地由过去走向未来。

宣告“上帝已死”的狂人尼采认为,人并不听命与上帝的安排,不存在着既定的命运,命运就是超越,超人也在自我的不断奋斗与选择中走向澄明。

①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②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③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④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⑤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在谈及快乐和激情时,尼采说到:每种道德对另一种都是嫉妒的,嫉妒委实可怕。

道德也可能因嫉妒而消亡……人是必须被超越的;所以,你应该喜爱你的道德——因为你将因它而毁灭。

①由此可看出,“超人”的超越性体现在不断的自我超越、自我肯定又同时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并且只有通过自我创造和自我毁灭才可以达到超“超人”的境界。

二、坚强意志要成为“超人”必须经过许多历练,就要有承受孤独和痛苦的勇气,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

因为追求“超人”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异教徒、巫女、预言者、傻子、怀疑者、非神圣者和恶汉”②,也往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你必然要在你自己的烈焰中焚毁你:倘若你先不变为灰烬,你怎能更新呢?”③。

因此,查拉图斯特拉对寻求“超人”的人说:你带着我的泪走进你的孤寂吧,兄弟。

我爱那超越自己而创造、而毁灭的人。

④《论三种变形》讲述了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狮子如何变成孩子的过程。

这里就深深地体现了坚忍不拔的精神。

什么东西沉重?有负载能力的精神问道,它像骆驼一样跪下,愿意尽量驮载。

⑤骆驼走进了荒芜的沙漠,变形为一头狮子,因为只有狮子才能承受寻求真理而独自上路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

“超人”是脱俗的,是超出尘世的理想状态,而人要到达这样的境界,必须不断攀登高峰,而攀登者则要承受“高处不胜寒”的孤清与寂寞。

《论山旁之树》中写道:人的情况与此树相同。

它愈想升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

⑥里面的青年道出了如此真理: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

查拉图斯特拉说:此树孤零零长在山里;它长得高大,超过了人与兽。

当它意欲说话,它不需要任何理解它的人:它长得如此高大。

⑦攀上高峰的人就是如此孤寂,无人理解、无人支持,必须依靠自己坚毅的个性继续攀登与等待。

现在它等着,等着——它到底等待什么呢?它过于接近彩云之乡:它大概在等待初始的闪电?⑧或许这闪电就是“超人”降临的表现。

并且《论市场的苍蝇》还描述到,“一切的伟大都远离市场和荣誉,新价值的发现者从来就居住在远离市场的地方。

我的朋友,逃到你的孤寂中吧,逃到那①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2-33.②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5.③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5.④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5.⑤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8.⑥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9.⑦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0.刮着劲风的地方去。

”①要成为伟大的人就要承受孤寂,要远离人群,要接受他人的指责和怀疑。

“他们把不义和脏物扔给孤独者:我的兄弟,如果你想当明星,你别因此而少照亮他们。

”②超人对现实生活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而是直面痛苦、享受孤独、担当苦难。

超人充分肯定痛苦与孤独的人生价值,认为应当勇于面对痛苦与孤独,在痛苦与孤独面前拨出利剑,而庸人们则采取逃避与忍耐的方式。

超人不同情、怜悯任何人,不以世俗的尺度来规诫自己,而是在不断的超越和重塑中寻求自我的完善,也不逃避孤独、拒绝痛苦,而是在孤寂与喧嚣中审视自我。

三、否定性《如是说》中如此讲述:我爱那一类人,他活着为了求知,并通过求知让超人有朝一日活着。

于是他情愿自我毁灭。

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种过渡,一种毁灭。

③超人总是在一切似乎都走向终结的时候,寻找到一种希望,在维护生命本能的意愿中,在创造世界的工作中,他才得以解脱苦闷,解脱心中郁结的苦痛,并在创造中感到胜利的愉悦。

由此看来,要成为“超人”,要追求“超人”就需要自我否定与自我毁灭,这种毁灭表现在对旧价值的否定以及对新价值的创造,即重估一切价值。

创造新价值必然先要否定旧价值。

《论三种变形》中的巨龙就是旧价值的化身,这巨龙叫“你应该”④。

巨龙如是说:“一切价值均已被创造出来,而一切被创造的价值——便是我。

千真万确,不再存在‘我要’!”⑤而狮子就是为了“对义务说个神圣的‘不’字”⑥而诞生的。

超人理想之一便是要形成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要他们共同创造出新价值。

怎样的人才能成为创造者呢?破坏者和违法者就是创造者。

⑦“创造者寻求的是能一道创造的人,他们是在新标牌上写上新价值的人……创造者寻求的伴侣是知道如何磨快镰刀的人。

人们称他们是毁灭者、善与恶的蔑视者。

可他们是收获者、欢庆者。

”⑧旧价值的地位在尼采时期是不可动摇的,在当时“他们(人们)总是回顾黑暗时代,那时的幻想和信仰自然是另外的情形;狂暴的理性就是要与上帝类似,怀疑即是罪恶”⑨。

要否定旧价值就需要高尚的人。

我认为高尚者与创造者是可①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50.②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4.③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8.④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9.⑤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9.⑥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9.⑦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6.⑧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6.以划上等号的。

高尚者意欲创造新事物和新道德。

①然而要成为高尚者是不容易的:要知道,所有的人都有一个高尚的人在挡他们的路②。

高尚者(即创造者)要克服重重困难——谁要当创造者,谁就总在消灭和破坏③。

四、自由“超人”是一个渴求自由的人。

追求“超人”同时是一个追求自由的过程,成为“超人”是为了攫取自由,自我毁灭是为了自由的重生。

“我爱那思想自由和心灵自由的人,他的头只是心的内脏罢了,而心促使他毁灭。

”④为了夺得自由,“精神变成了狮子,……他要做自己沙漠的主人”⑤;为了夺得自由,精神又变成孩子,因为“孩子清白无辜、健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轮子、一种初始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⑥。

一个人之所以不断攀登就是为了追求自由的高度。

《论山旁之树》便道出了这样的真理:你决心进入自由的高处,你的灵魂渴求星辰,但你的不良本能也渴望自由。

你的野狗们要进入自由;倘若你的思想致力于打开一切牢狱,它们会在地窖里高兴得欢叫起来⑦。

尼采在《如是说》中零碎地阐述了“超人”的本质,行文较晦涩难懂,挖掘“超人”的深意也颇为艰难。

但通过全书的阅读可以看出“超人”是具有超越性、否定性、坚定意志和自由的理想个体。

“超人”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凭着坚定的意志实现自由的状态和重估一切价值,希望以此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1]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2]王晓华.生存的超越性与尼采的超人学说——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8-13,28.[3]张春颖,邓国军,黄以雷.尼采人生哲学之理想人——“超人”特征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7):218,220.[4]杜春峰,李玉文.简析尼采的“超人”学说[J].理论学习,2008(1):54,57.[5]薛莉.尼采哲学中的“超人”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5.①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1.②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1.③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59.④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9.⑤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9.⑥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