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0802)
机械工程是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的重要工程领域。
本领域涉及机械设计、制造、机电控制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与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工程领域及力学学科密切相关。
随着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材料科学的发展和交叉,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畴,并促进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我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覆盖了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并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
设有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现代纺织装备研发中心和国家机械基础实验示范中心等。
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横向项目50余项,总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共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4部;共授权专利25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10余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15项。
一、培养目标
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备机械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少掌握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实的科研作风,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的教学、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机械设计及理论
1).现代设计方法与理论。
研究产品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工程分析与优化,机械设计中的数值方法及模拟技术,机电产品的设计与集成。
2).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
研究机构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构运动分析与综合,机构动力学特性分析与设计,机构计算机仿真理论和技术,机械结构动力学
设计与优化,极限环境机构工作可靠性等;运用螺旋理论、李群理论研究给定具有给定自由度和性能要求的并联机器人机构,在拓扑层面提出机构性能的评价指标;运用李群李代数理论、机构动力学理论,研究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建模、高效数值解法等问题。
3).机械CAD及仿真技术。
研究机电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三维造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形信息可视化、工程图样计算机理解(三维重建)方法与技术,虚拟样机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环境。
4).摩擦学与表面工程。
研究面向功能与设计的三维表面形貌表征研究,表面形貌的建模及模拟,材料表面的改性和减摩耐磨涂层的设计与制备,材料的摩擦学设计与新型耐磨材料的制备技术。
5).机电产品可靠性工程。
研究机电产品的空间环境失效机理、长寿命设计与模拟试验方法,产品失效物理分析与可靠性统计建模,综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理论与统计分析方法,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和结构强度可靠性设计,复杂系统产品可靠性预测与评定。
6).现代纺织机械设计与制造。
研究新型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数字化设计与控制,机械动态特性分析及在线检测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解决现代纺织装备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数字化纺织机械装备。
7).现代农业装备设计与制造。
开展农业装备核心工作部件的创新设计与其他关键部件的研发,自主开发核心工作部件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并进行机构的参数优化与虚拟试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业装备。
2. 机械电子工程
1).机电控制及其自动化。
主要研究内容: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
2).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工业机器人设计技术及应用,智能机器人控制算法和装置研究。
3).电液控制与流体传动。
主要研究内容: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电液(气)数字控制技术。
4).微操作器驱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综合运用现代光、机、电、磁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微操作机器人系统技术中涉及的微驱动器、微操作器实现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
5).现代纺织装备控制技术。
该主要研究内容:纺织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纺织装备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3.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先进制造系统。
研究先进制造模式及其理论、复杂制造系统建模与分析方法、网络化制造系统管理运作方法、复杂产品建模理论及方法。
2).CAD/CAM/CAE。
研究基于多学科优化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CAD/CAM/CAE及其系统集成技术、精密成型过程仿真、复杂机械加工过程状态与性能的仿真分析。
3).特种加工技术。
研究精密模具的特种加工技术、难切削加工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特种加工技术、开发特种加工设备和工装。
4).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研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建模与优化控制理论、第三方物流的运营模式及其方法、电子商务物流理论、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理论。
5).企业信息化及管理。
以计算机技术和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科学为基础,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架构、企业数据集成、企业内部数据分析、企业知识决策优化理论与实现技术,开发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使能工具软件。
4. 车辆工程
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仿真。
研究车辆性能检测技术、车辆行驶平顺性仿真、车辆制动及驱动技术与智能控制、车辆空气动力学等。
2).车辆可靠性工程。
研究车辆零部件疲劳强度可靠性与测试技术、车辆零部件及车辆系统可靠性设计和试验等。
3).车辆制造技术。
研究汽车车身零件的成形模拟、零件成形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车辆驱动桥的设计制造等。
三、学习年限与学制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5年,脱产硕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
4.5年,在职硕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学分制。
四、学分要求
不少于32个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能低于19个学分。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部培养处备案。
五、课程设置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硕士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课题。
学位论文要有新的见解。
为确保论文质量,要求做到:
1、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对所研究的课题在基本理论、计算方法、测试技术、仪
器设计等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或用已有理论及最新科技成就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有应用价值。
2、硕士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第三学期中(一般在第9~10周)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开题报告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
对于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提前考虑并采取措施。
开题报告会由各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
3、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提前完成论文者,经本人提出申请,导师、二级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处审批后可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生应有的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5、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课题意义的说明、国内外动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途径、本人在课题中所作的工作;理论分析和公式;测试装置和实验手段;计算程序;实验数据处理;必要的图表曲线;结论和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等。
6、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
7、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应达到规定的论文发表要求,具体按照《浙江理工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执行。
8、学位论文必须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
具体格式参照《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
七、培养方式
1、在学院和研究所的领导下,实现导师全面负责制。
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又要重视并发挥整个学科的集体指导作用。
2、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应贯彻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并重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较深入的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和发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硕士生进行一次中期考核,选优汰劣。
学习成绩差,或因缺乏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或不安心学习及其它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终止学籍。
4、硕士研究生课程所采用的专业教材,应尽量反映本专业国内外的现代先进水平。
5、鼓励有条件的学科方向与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中企业共同协作培养。
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要求,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
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其工学硕士学位。
九、其他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