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器人走进人类生活

机器人走进人类生活

机器人走进人类生活
机器人诞生的历史并不长。

1954年,美国电子学家德沃尔获得了一项“可编程序机械手”的专利,这是一种像人手臂的机械手,它能够按程序进行工作。

而程序则可以根据不同工作需要来编制。

美国人英格伯格想到,如果能制造出这种机器,就可像人一样干活,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

于是,在1958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并很快得到了应用。

随后,他们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尤尼梅逊公司,并将第一批机器人称为“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因此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尤尼梅特”的外形不太像人,倒有点像坦克炮塔。

它的基座上有一个大机械臂,大臂可绕轴在基座上转动,大臂上又伸出一个小机械臂,可以伸出或缩回。

这个机器人的功能和人的手臂功能相似。

以后的数十年,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

第一代机器人是简单个体机器人;第二代是群体劳动机器人,它们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第三代是类似人形的智能机器人,如机器人女秘书“韦莱利”、会弹钢琴的机器人“瓦伯特”2号等,它们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有知觉、有思维,并能与人对话。

1985年,世界著名的筑波博览会在日本举行。

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成了大会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科学家率先研制出第一台类人型步行机器人样机。

2000年11月,日本又开发成功可模仿一岁婴儿行走的机器人“皮诺”。

它全身有二十六个关节,脚心装有一个传感器,可测量重心;眼睛可分辨红、蓝、黄等颜色,可自测距离;能挥手,并能蹒跚行走。

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终于在国防科技大学实验室站起来,走起来。

这台机器人具有和人相似的身躯、脖子、头部、眼睛、双臂与双足,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其行走频率为每秒两步,动态步行快速自如,并能在小偏差、不确定环境中行走。

机器人虽然忠实可靠,工作严谨,有许多优于人的地方,但是,它们也容易犯错误。

关于机器人的笑话,一直就没有间断过。

在一家汽车制造厂里,因为管理人员给机器人输入了错误的指令,而机器人又不能判断指令是否正确。

结果,一千多辆汽车的门被机器人给焊死了。

再比如,机器人踢足球赛,由于电脑出了毛病,竟然自摆乌龙,将球踢进自家大门。

当然,这些小插曲不会妨碍机器人的高速发展。

目前,机器人技术已达到“上天入地”的水平,但它们现在仍然不能脱离人,自行独立工作。

人们希望有一天它们能够完全模仿人类的智能,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