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之自身修养感悟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和教育我们后人不断的学习。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务。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孝”是人生的根,更是中国文化之根,而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就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这些文章都是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都承载着老祖宗的智慧、学问!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代子孙都明白做人的道理。
所以圣贤都说,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这些文章都是古圣贤的智慧结晶,让我们明白古圣贤的教诲。
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的道理。
“孝”是家道的核心内容,这里包括对家人、对朋友如何去做。
孝是做人根本。
一个人还没离开家庭以前,他就在学习为人处事的本领,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然后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大学》里面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必先修其身。
”从这一段话可知,我们的老祖宗任何的思维、努力,都是从根本入手。
一直推到最本源,“致知在格物”,首先从革除我们的习性做起。
“物格而后知之,知至而后意诚”,这才能够真正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假如我们很贪心,能感化谁?假如我们常常发脾气,能感化谁?人家看到我们就跑了,还能感化谁?所以从“格物”下手是很有道理的。
自己有了德行,处处表现出来都是为人设想,都是大公无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做一个孝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都是恭敬的表现。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奉养父母的时候要让他们快乐,所以“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
”父母看到才会高兴。
把事业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让他们感到光荣,这都是“养则至其乐”。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对于我们自身的德行和修养,首先做到静,静下来反思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师生关系当中,有没有把孔夫子的教诲真正落实到工作、为人处事中?“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能够静得下来,所谓“静水照大千,静极光通达”,人能静到一定程度,智慧就会流露出来。
其次,我们要做到学贵立志,就是要有远大的目标,我们学习才能积极,才能有恒心。
立大志就好像大树根要扎牢,才能枝繁叶茂;根基稳,很可能遇到一些挑战、风雨,就连根拔起了。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广志”,这就告诉我们要好学,吸收别人宝贵的经验、智慧,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得更远。
假如能有远大的志向,长辈领导特别愿意提携你,因为人家看到你觉得孺子可教也。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假如我们不好好的珍惜时光来学习,岁月很快就虚度过去了。
真正学问要有成就,时时要爱惜时光。
不精进的努力,意志都会随时间慢慢的消磨掉,不要“老易至惜此时”。
再者,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语言修养。
在《弟子规》中有一句关于说话的修养“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我们的言语要“诚于心,形于外”讲话不可以违背良心,凡出言,信为先。
我们还要注重言语的态度,第一,言行要一致。
说到做到,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
第二,要谨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第三,事非宜,务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不要高兴了就随便许诺,过后如果做不到了,朋友都会离你远去。
有一句格言讲道:有一念而触鬼神之怒,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酿子孙之祸,皆须慎之。
所以有一句话又讲“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大发脾气过后,亲人朋友都很难恢复原来的样子,所以言语需要很谨慎。
人生是无常的,我们要活在当下。
所以很多人生的道理,要靠自己用心去感悟、去推断,体会就会更深。
李中田
201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