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中文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Array外文名:Pablo Picasso
国籍:西班牙
出生日期:188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73年4月8日,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
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
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
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是天蝎座。
天蝎座男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判断力,
能够客观地观察事物,对不诚实者态度冷淡。
虽然平时表现得有些胆小,但是一旦有事情发生,就会表现出不顾生命与敌人头争的凛然正气,毫不犹豫地向前迈进。
另外,天蝎座男生容易成为小集团的领袖。
毕加索的人生分成多个时期:1900年至1903 年“蓝色时期”1904年至1906年“玫瑰红时期”1906年至1910年“黑人时期”1910年至1914 “立体主义时期”,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1917年至20年代“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然而蓝色时期是毕加索人生中的一首变调生命的挽歌。
蓝色代表忧郁、沉闷和悲伤。
蓝色时期的起因:
毕加索十四岁时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新思想。
然而正当他想要尝试的时候,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生活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
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1901~1905)的忧郁动力。
但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真正的爆发点是他的一位同乡好友——卡萨盖马斯一段悲剧性的故事。
这位与毕加索在1900年秋天一同造访巴黎的好友,因为单恋一位名叫热尔梅那的模特几,在无法摆脱疯狂疑恋的折磨下,最后举枪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面对生命的无力与脆弱,年轻的毕加索于1901年以大半幅阴沉沉的蓝色调完成了《招魂——卡萨盖马斯的告别式》,为好友铺陈一片死后极乐世界的景象。
以死亡之必然性,以及深刻而残酷的渗透人世的悲哀,为蓝色时期打开序幕。
不知是因其童年的贫困潦倒,亦或遭遇挚友自杀的摧击,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心态,毕加索初入青年门槛的作品中,充满忧郁与苦难感。
蓝色,几乎主宰了这个时期他的一切作品,线条是沉重的,强烈的不真实情感充斥其中。
一个二十郎当的风华青年,视线总是不自觉向现实生活靠拢,窘迫的下层人物、消瘦孤独的人物形象成为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主调….
1900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时期作品,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
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
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
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
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毕加索钟情于蓝。
他曾说:“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
”在一片接连一片的浅蓝、深蓝、
湛蓝中,一种叫做毕加索的风格开始形成。
蓝色的脸庞,蓝色的眉眼,蓝色的衣衫,蓝色的
表情...... 这一切,投向深不见底的蓝色背景。
蓝色,成为青年毕加索身上、与笔下持久的烙
印。
在他的画作里,人物清纤单薄,眼窝往往无神又无力地深陷。
蓝色时期的毕加索,画布
上通透着西班牙画家孤寂、抑郁的传统气质,更流淌着一种逼人的莫名悲伤。
年轻的毕加索,无边无际的蓝......
人生,是毕加索在这一时期里的具有代表性的画作
1903 22岁完成"人生"。
以浓郁的蓝色调Array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这也是毕加索借用
卡萨盖马斯的脸,套以不同的角色的很好的一
个例子——《人生》。
作品简介:
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
哀的气氛画中右侧的妇女停下沉重的脚步,默
默无言,双眼直盯着对面的俩个依偎着的年轻
人,在这位妇女的视线里究竟隐藏了什么?这
眼光也许再说,怀中的婴儿即使在绝望中也得
继续那无法逃避的人生。
画面的右侧男女俩依
偎在一起,那位男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毕加
索自己,但在作品完成时却变成了好友卡萨赫
马斯的形象了。
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投生绘
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自杀身亡。
因此这幅
画里还包含了毕加索对青年好友的痛苦回忆。
男性,女性,哺乳,似呼人的一生就是为
了完成生命的延续。
画基本都是用人来构图,
整幅画中都是人,似呼,毕加索觉得,人的一
生是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男人,女人。
画中,
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脚着地,一脚尖着地的姿
势,似呼预示着人生中的小心翼翼,不敢把自己的全部放到一个地方。
又好像再表达恋爱中
的若即若离,即使两人赤裸相对依然避免不了,他们是两个人。
旁边的少妇抱着孩子面无表
情,绝望地看着他们,好像一个妻子,看见爱人怀中有另一个人,男子兰花芊指,指向少妇,
像一种无力的警告,又像一种苍白的挽留。
背景中,充满回忆,是女人的回忆?还是男人的
回忆?谁知道?谁又在意?少妇怀中的孩子,是安静的,他不知道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好像
一切都于他无关,他安详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他不会理解母亲心中的绝望,好像这就
是人生的另一个角度。
整幅画,让人充满想象,就好像人生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又好像生
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你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
毕加索好像要通过这副画来表达,他不理解好友的行为,和对好友的怀念。
当然我们不
是毕加索,我们无法真正去了解他的心理活动,而这也是这副画告诉我们的,他好像在说,
你们无法真正了解我,也无法理解我的行为,而你们的人生还在继续,是怎样的选择,只有
你自己决定。
毕加索的在蓝色时期的另一幅作品——悲剧
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
反对
战争,希望和平安宁
画面描绘的是一家三口的生活困苦、无家可归的悲剧。
这是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社会动荡生活贫穷落后的悲剧,是世纪交替时期一代人痛苦沉沦的象征画作创作于1903年,是毕加索忧郁时期的作品。
当时,毕加索的画卖不出去,生活异常艰苦。
生活的不顺使毕加索心情低落,也表现在他的画作之中。
整幅画个我的感觉悲伤,孤独,凄凉,冷漠,光着脚,感觉好象很穷困的样子,在海边,无依无靠,海里的物产丰富感觉应该是很富裕的,可是却被海水掩盖了,看不到,感觉是内在应该是很富有的可是却被什么阻碍了,只能表现的冷漠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