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第24卷第2期大学生文科论文写作思路探析孙炜(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大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目前各高校都将毕业论文作为大学生学业的一部分。
大学生写作学术论文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之外,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论文的开篇、论文主体的布局以及结尾不同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大学生应在平时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动笔锻炼。
[关键词]大学生;文科论文;写作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1)02-0024-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1.02.012[本刊网址]http://在大学学习阶段,撰写学术论文是大学生学业的一部分。
通过撰写学术论文,不仅有利于检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呢?除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会谋篇布局。
简言之,一篇论文有三个部分组成:开篇、主体和结尾。
这三个部分是一篇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上各不相同。
一、论文开篇要开宗明义学术论文贵在简练,在开篇之时就应该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当然,“奇句”不可能常有,但是,开篇重在“夺目”,即吸引人。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根据每篇论文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引导人们继续阅读。
一般而言,开篇的写法有如下几种:第一种,说明缘由法。
任何研究课题的选择都是有原因的。
这些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个人原因和学术原因。
个人原因有很多,比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等等,这往往是决定一个人研究方向的最初和最终因素。
但是,就学术论文本身来说,个人原因是不能被强调的,更不能作为开篇。
因为读者阅读论文关心的是学术成果,而非作者个人。
因此,用“说明缘由法”开篇,就要用学术原因来吸引读者。
如《从会馆到同乡会:近代河南旅京士绅的聚集活动及其影响》[1]一文就用此法开篇,指出目前士绅研究的现状是多宏观少微观,多组织轻“活动中的人”,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在这些不足方面着力。
第二种,提出问题法。
论文的写作贵在有问题意识。
针对研究对象,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引起读者注意,然后就此展开论述。
很显然,这一开篇方法适合一些有争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初学论文写作的同学,可能不具备深厚的学术积累,但是往往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崭新的视角,这令同学们能对一些旧问题旧观点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笔者在担任“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同学常常选用这一开篇方法,比如有个同学研究“袁崇焕之死”,他的开篇是这样的:“一般认为袁崇焕是被冤死的。
我不这样认为,对他的死,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呢?我根据心理学的方法分析袁崇焕的性格及其与崇祯皇帝的冲突,认为袁崇焕的性格导致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会被杀死。
”这样的开题简单自然,一气呵成,既交代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种,解释题义法,即用解释论文题目的方法入篇。
学术论文的题目,是论题的首要反映,必须精炼、准确,有很强的概括性。
但是,题目中涉及的某些概念,作者可能想做些具体的说明,或者需要用列举外延法来明确一下研究范围,这就需要解释题义。
疏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阅读障碍。
如李安《叶德辉的历史文献学成就论略》一文,就是从介绍叶德辉其人及主要著述入篇的。
第四种,阐明意义法。
任何研究课题,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或现实意义。
因此,论文的开篇可以由此入手。
如《从八旗驻防到地方行政制度》[3]一文的开篇:“八旗驻防制度是清入关前就有的制度,在清统治的近三百年时间里,驻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比如有些地区的驻防制度向地方行政制度转化。
长期以来,这种转变被忽视了,而这对研究入关后八旗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该文选择盛京将军辖区,作为个案研究这种转变。
此论文的开篇不长,却是一个成功的开篇。
既交代了研究现状,又点明了研究意义。
指出“八旗驻防制度向地方行政制度转化”的转变被学术界忽视了。
因此,这一问题需要研究。
而这样的研究对“入关后八旗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然,除了上面特别介绍的方法之外,还有许多开篇方法,如概括内容法,把文章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再用演绎法铺陈开来。
此外,还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法,用两种或多种方法开篇。
二、论文主体要强调布局完整论文的主体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承接开篇的引论,用大量的资料、合理的方法、流畅的文字集中展现作者的观点。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在写作过程中,只要把握好如下三个要求,就能够完成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
基金项目:2009年信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60908)。
作者简介:孙炜(1980—),女,河南偃师人,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移民史及史学理论。
24Vol.24.NO.2Feb.2011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第24卷第2期2011年2月25首先要围绕核心观点。
“观点鲜明、突出”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就必须围绕核心观点。
其实,一篇论文的核心观点往往由多个分论点组成。
这些分论点就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达到观点突出,大学生在下笔之初就应该对论文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在把握整体框架的情况下,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作,一部分围绕一个分论点,众多分论点的集中就构成了核心观点。
如《台湾地区郑成功信仰之历史研究》一文,核心观点是不同时期台湾地区郑成功信仰的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该文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三个时期阐释了郑成功信仰,这三个时期也就是论文主体的三个部分:郑成功治台时期郑成功信仰的成形;清政权下台湾“郑成功信仰”的形态转变;日本统治下台湾“郑成功信仰”的重新定义。
其次讲究层次清晰。
层次性是论文脉络清晰的重要保障,一篇论文一定要讲究内容的层次,使读者有清晰的层次印象。
大学生初写论文,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思路混乱。
有很多大学生写的论文,从整体看,可以基本知道他想说明什么问题,但是,他一个自然段一个意思,上下不连。
前后颠倒。
已经开始阐发意义,下一段又拐回去总结了。
所以,逻辑思维比较混乱,材料只是堆砌,而不会有机运用;其客观原因,可能是锻炼的次数少,虽然一直写课程论文,但是不够重视,况且课程论文二三千字即可,写毕业论文时要求字数六千以上,字数太多,同学们一下子把握不了长文章。
主观方面就是写文章时,不从自己的思考出发,过多地依赖别人的文章和观点。
为改变这一缺陷,就应该加强逻辑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写作中认真查阅资料,并积极主动地思考选题;论文完成以后尽可能地多读几遍,找出思路不顺语句不通的地方,认真修改。
第三,要有合理的布局。
学术论文若要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核心观点,必须有合理的布局。
一般而言,论文的正文由几大部分组成。
合理的布局就是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种是并列关系。
如尹全海《固始移民与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整合》一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移民资源;姓氏资源;信仰资源。
显然,这三个部分并列,都属于两岸三地的寻根资源之一。
第二种是递进关系,包括时间上的递进和逻辑上的递进。
前者如前文提到过的《台湾地区郑成功信仰之历史研究》[4]一文就是按照时间递进布局的。
后者如常见的分析历史事件用背景、过程、影响等部分进行布局。
第三种是补充关系。
就是在原文研究的基础上,对结论进一步引申。
有些论文最后的“余论”就是补充。
上述三大关系在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同样适用。
同时,段落应有主句,形成段旨。
主句放在段首或段尾均可,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均可提示出主句,各个段落都要围绕这个主题。
三、论文结尾的写法论文的最后一段应是“关门语”,即结尾语。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
”论文不仅要开头好,而且还应有好的结尾。
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无尾。
结尾要求与开头呼应,简单明了,富有联系性和启发性等。
和开篇相比,结尾的方法不是很多。
主要有概括法、探讨法等。
概括法是指在论文的主体部分中,作者用充足的资料、严谨的方法分析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详细但是篇幅比较长,因此,在结尾部分,为了方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论文的内容及观点,需要重申一下核心观点,加强读者的认识。
探讨法的出发点在于,无论是对研究对象而言,还是对论文作者而言,一篇论文的完成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步。
一个问题解决后,还会有更多的问题等待解答。
因此,在论文的最后,作者常常针对研究对象,提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在论文结尾,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当成建议或展望,供读者讨论思考。
以上方法虽然可以分开来用,但是往往结合在一起。
如高长青《论清代乾隆时期的辑佚书活动》结尾就综合运用了如上方法:“综上所述,乾隆时期的辑佚书活动,把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史料从收集到整理,从整理到研究,从研究到刊印,为后来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清修《四库》,名曰右文,实为禁书。
因此,著录的书籍并非兼收并蓄,而是有严格‘钦定’的去取标准。
另外,中国文化着重伦理和政治关系,忽视自然科学、生生产技术、商业工艺和民间文艺,致使我国的自然科学著作未能在《四库全书》中充分得到反映。
再者,〈总目〉本身有许多错误,对此我们应利用其他著作来做补充。
当然,本文所论只是写作论文最基本的方法,目的是说明学术论文的写作有章可循,有法可用。
衷心希望大学生在学习时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也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唯有两者结合,才能充分、完整、准确地表达个人观点,写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1]叶宗宝,薛彦.从会馆到同乡会:近代河南旅京士绅的聚集活动及其影响[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4~148.[2]李安.叶德辉的历史文献学成就论略[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85~88.[3]任玉雪.从八旗驻防到地方行政制度——以清代盛京八旗驻防制度的嬗变为中心[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3):103~112.[4]高致华.台湾地区郑成功信仰之历史研究[J ].史学集刊,2006,(5):17~21.[5]尹全海.固始移民与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整合[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41~45.[6]高长青.论清代乾隆时期的辑佚书活动[J ].甘肃高师学报,2005,(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