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


国内交警灯设置不合理,造成大量车祸事故,更别说 达到人车分流效果,简直起到人车混流效果,举例: 拐弯灯的设置,当人行灯亮绿灯时,车也可拐弯,造 成人车混行,很容易出事故,香港这方面很好,而且 香港基本上看不到交警,路面窄但不会堵车,所以建 议国内交警系统要向香港学习。
人车分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例
实例一:������ 三湘世纪花园 ( 1) 前期规划. 自行车及机动车都必须经地下通道到达相应的地下车库, 地面上只允许步行 交通. 在前期规划中设置的停车位均为地下停车, 规划小区内道路时也未考虑地上停车问题, 故道 路未预留地 上停车所需宽度. 但在小区入住使用后, 发现地下停车位数量不足, 且分布不均匀. ( 2) 后期管理. 物业对车辆的管理存在许多漏洞, 再加上前期规划考虑不周, 存在许多问题. 物业对地下停车位的管理相对较好, 车辆及车主信息记录在案, 车辆对号入座. 但是物业对停 放在地面上的车辆管理较差, 车辆没有固定车位, 先到先停, 容易引起纠纷, 且因道路较窄, 故 车辆的不规范停放等意外状况经常引起道路堵塞. 又由于小区内的车行道多数不是相对独立 的, 而是环环相扣的, 某一处发生堵塞往往会影响小区内的整个交通系统的通畅. 且目前小区 内的工作人员应对这种意外状况的能力较差, 并未对车辆及车主的信息记录在案, 一旦发生 问题无法第一时间联系到车主及时解决.鉴于前期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后期管理更应加强, 最 好做到地上停车位对号入座, 车辆信息及车主联系 方式详细备案, 并及时更新, 发生问题时才能联系相关车主及时解决.
实例二������
国际丽都城
( 1) 前期规划. 机动车必须经由地下通道进入相应的地下停 车场, 地面上之允许步行交通, 规定自行车在地面上要推行. ( 2) 后期管理. 首先, 前期规划中考虑自行车在地面上要全 部推行, 故把自行车道加人行道简化成人行道, 宽度较窄, 按一般的小区内人行道设计, 铺地也采取一般小区内人行道 的铺装材料及方式. 但是, 由于路程较远, 骑车更方便等种 种原因, 几乎自行车在小区内都是骑行, 很难强制管理. 行 人与自行车共用一条较窄的人行道,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 不是很方便.建议在以后做类似规划时, 适当把小区内道路 放宽, 如果有条件最好用绿化带等将人行道与自行车道隔离 开( 通过调研, 处理类似问题用强制管理的方式是行不通 的) .其次, 据车库保安介绍, 全部车辆都是对号入座, 车辆及 车主信息都记录在案, 遇到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联 系到车主.
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产生背景: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 汽车尾气的污染, 噪 音, 以及车辆对住宅小区行人人身安全的威胁等诸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重视, 并且, 严重威胁到住宅小区的环境品质及小区居民的生理健康和 心理健康. 为此,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通过大量实验等手段探求一种有效 的解决方法. 20 世纪80 年代产生所谓的������ 后小汽车交通 ( post car T raff ic) , 其 重要特征之一就是������ 人车混行 , 让行人作主导, 小汽车减速慢行, 融入 街区生活之中, 以达到维护环境质量和安全的目的. ������ 人车分行 概念源自19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 田 园城市 构想, 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种理论, 即步行与车行在道路空间上 相分离的思想.
人车分流-概念
人车分流是在道路上将人流与车流完全分隔开,互不干扰地各行其道。包 括人行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以及步行街、步行区等措施。目前住宅小区在 人车分流的实践中,有部分人车分流和完全人车分流两种形式。大部分的小 区采用的是部分人车分流,也即一定规模上的人车分流,如桂花城小区,这 类人车分流车辆可以进入小区内部,在组团内进入地下或半地下车库,然后 通过地下车库的电梯可以直接入户;采用完全人车分流的小区有绿园和亲亲 家园三期,完全人车分流的方式通常是在小区的主入口设置地下车库的入口, 车辆从主入口直接进入地下车库,进入所在组团、单元,然后通过地下车库 进入单元电梯,对地面居民的活动基本不产生影响。
人车分流-重要性
人车分流将行人和机动车完全分离开,互不干扰, 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真 正做到了从以“人”为本到人车兼顾。 上海中建国际的朱光武认为人车分流的规模还要 考虑到不同的产品类型。容积率在1.6以上的住宅小区, 如果不实行人车分流,会造成道路的拥挤,带来安全 隐患,而容积率较低的以别墅排屋为主的社区,则肯 定要车辆入户。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