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创新改善实施细则
一、目的
为完善公司创新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进一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集团创新改善制度,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整个公司。
三、创新改善实施流程
(一)提交创新改善申请
员工发现改善点后,向直接上级提交《创新改善申请表》。
(二)创新改善申请分类及审批
上级主管对员工提交的《创新改善申请表》进行确认,确认后须逐级审批,同时进行分类,分类标准及审批程序如下:
1、个人级,即个人可直接实施改善的,须经班组长、部门长批准;
2、班组级,即个人无法实施,需通过班组组织实施的,须经班组长、部门长批准;
3、部门级,即个人、班组无法实施,需通过整个部门组织实施的,须经班组长、部门长、分管经理批准;
4、公司级,即个人、班组、部门均无法实施,需通过公司组织实施的,须经班组长、部门长、分管经理、总经理审批。
以上各级别创新改善凡涉及工艺、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的
创新改善需增加公司相关职能部室、技术人员审批。
如技术方面的创新改善需增加技术部主任、技术总工审批。
(三)创新改善实施
1、个人级创新改善由个人直接实施,班组长(部门长)监督;
2、班组级创新改善由班组长组织实施,部门长监督;
3、部门级创新改善由部门长组织实施,分管经理组织有关人员监督;
4、公司级创新改善由分管经理组织实施,总经理组织有关人员监督。
创新改善实施的同时由创新改善主导人制作《创新改善实施报告》,对创新改善节点进行记录,对比创新改善前后实施效果,分析预期差异,监督人签字。
所有《创新改善实施报告》应交人力资源部备案。
四、提案范畴
(一)改善提案内容属下列之一的,应予以受理、审核
1、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改善;
2、提高产品质量、产品价值方面的改善;
3、节约能源、保障安全方面的改善;
4、环境防治、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改善;
5、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改善;
6、提高设备产能方面的改善;
7、提高管理运作方面的改善;
8、节省时间、减少浪费方面的改善;
9、其他可以被认定为有利于公司的改善。
(二)改善提案内容属下列条款之一者不予受理
1、业务上已被纳入计划的,或上级指示专人开始进行的日常工作改善提案;
2、会议的决议事项;
3、已被采纳或已有的改善提案(但具有更佳方法或更大效果者不在此列);
4、众所周知的事实或正在进行改善的提案;
5、业务上应做的工作(视日常工作改善提案内容、状况而定);
6、各种不平的怨言及批评;
7、已受理的改善提案,同一性质的应在业务上同时进行,若再提出视改善内容状况而定;
8、对企业无利益且无法实现可能的日常工作改善提案;
9、其他不被认定为的改善提案申请。
五、奖励
(一)创新改善评价
1、个人、班组级创新改善由部门长组织部门评审委员会验证并根据《创新改善实施报告》测算直接经济效益或对照《创新改善评价表》评定分数。
对于奖励金额超过300元的,在部门评审委员会评定后,由分管经理组织公司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核,经分管经理、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批确定;
2、部门级创新改善由分管经理组织公司评审委员会验证并根据《创新改善实施报告》测算直接经济效益或对照《创新改善评价表》
评定分数,报总经理审批确定;
3、公司级创新改善由总经理组织公司评审委员会验证并根据《创新改善实施报告》测算直接经济效益或对照《创新改善评价表》评定分数;
4、部门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部门主任、部门相关技术人员、班组长;公司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相关技术人员、有关职能部室人员、人力资源部人员。
(二)创新改善奖励
1、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奖励
原则上按照年直接经济效益的5%乘以评价得分进行奖励,奖励金额超过20万元以上的由董事会研究确定。
2、无直接经济效益的奖励
对照《创新改善奖励基准表》实施奖励。
3、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按照比例分配奖金
既是提出人又是主导实施人的,按照提出主导人、参与人7:3的比例进行分配;是提出人,但不是主导人的,按照提出人、主导人、其他参与人4:4:2的比例进行分配。
4、各级创新改善评价或奖励应于《创新改善实施报告》提交后七日内完成。
六、创新改善推广
(一)可在部门内推广的,由部门长负责推广;
(二)可在公司内推广的,由公司总经理指定人员进行推广;
(三)可在集团内推广的,由集团总经理指定人员进行推广。
七、宣传表彰
公司(部门)设立创新改善墙,专门用于对优秀创新改善团队、个人进行宣传表彰。
集团通过报纸、网站、大会等途径对公司优秀的创新改善团队及个人进行宣传表彰。
八、附则
(一)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二)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