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走进越秀》
5月18日到5月24日首播导视
从当代史看,古老中国自三十周年前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但它不是发端于政治中心的中原,而是边远的岭南,人们应该记得,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有三个都位于广东。
从现代史看,民国革命虽然因武昌起义才获得成功,但其首义却是在广州,并且民国的第一个政府也是在广州成立,此后,国共合办的黄埔军校,毛泽东开办的农民讲习所这些武装与宣传革命的机构也选在了广州,无疑,广州乃至广东是现代共和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从近代史看,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
想必长江以北接近中国的统治中心,朝廷心有不安,但以后真正运作对外通商的口岸却只剩下离统治中心最远的广州。
也正是因此,广州注定要发生几件大事,并写下了中国如此的近代史:沿江而建的十三行洋街,注定要让英国的鸦片运到这里,于是也就有了著名的林则徐虎门消烟;有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有了此后中国屈辱的近代史。
为什么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国,在最近的这差不多200年间,几乎所有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总也离不开广东、广州,为什么在最近的这差不多200年间,左右中国历史走向的总有着广东、广州的身影?说来可能令人诧异,这一切却似乎早就决定于2000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件大事,而事件最终会聚焦在今天广州的一个区----越秀。
一、羊图腾(5月18日CCTV-4 20:00)
中国民间有句吉祥话,叫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不知道为什么,广州人把六畜中的羊单挑出来,并且把五只羊放在一起,对它像对待神明广州人骄傲自己这座城市是座羊城,并把这一称呼告知四方,2010年第16届亚洲运动会将在广州举行,广州人借此机会告诉世界,广州是座羊城。
为什么广州人称自己的城市为羊城,并且把十六届亚运会的会徽也设计成五羊型形状?五羊是广州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城市标识,一提到五羊大家就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广州,想到广州这座城市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我们这个会徽,既表达了运动的元素,也把广州这个城市的历史,跟岭南文化的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千年北京路(5月19日CCTV-4 20:00)
这里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北京路步行街,和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一样,北京路是每一个到广州来的人必去的地方。
这条步行街上,各种百货公司、潮流小店、电影院、西餐厅一应俱全,人们说,北京路是广州千年商都的坐标。
但是,北京路的价值还不仅仅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流金泄银的商业利润。
它还串联有五个千年古迹,在中国的商业街中可谓绝无仅有。
最近的一次考古发现是2002年,它揭开了这座城市深埋两千多年的巨大秘密。
2002年6月,作为广州市窗口的北京路准备将路面进行重新铺砌,就在施工人员开挖原有路面的时候,有了惊人的发现。
三、四、南越王墓之迷(上)、(下)(5月20日、21日CCTV-4 20:00)
这里是广州市的越秀区。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一般人都没想到,消逝了两千余年的南越古国王室踪迹,会如此直观而集中地在这里浮现。
1975年,在越秀区中山四路的一次考古发掘中,意外发现了印有“万岁”字样的瓦当。
难道,刘邦除了西安之外,又在广州建造了一座未央宫?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况且广州地处偏远,在这里修建宫殿的可能性并不大。
那么,这座宫殿的主人又是谁呢?
五、水之城(5月22日CCTV-4 20:00)
广州越秀区新河浦坐落着几十座近百年历史的别墅,人们说住在这里既有文化又很舒适,但住在这里几十年的曹国玉,却对附近潮湿的环境耿耿于怀。
我们知道这样的空气,是因为广州处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区,阴雨潮湿,曹国玉却说,广州的潮湿,既是因为气候,也是因为它曾是一座被水浸泡着的城市,看看广州的历史就会明白。
广州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希望在广东省博物馆找到一些昔日广州的影像。
这是一幅博物馆最近收藏的油画。
油画描绘了100多年前广州港的样子,这幅长2米的油画,是迄今发现的尺寸最大,描绘广州最全面的一幅。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幅水上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广州地处中国的南端,地理上远离着政治中心,但近200年间却奇特地左右着中国的命运。
六、黄花岗之迷(5月23日CCTV-4 20:00)
这是广州越秀区的先烈路。
据说,全世界以先烈命名的街道只此一条。
这条路上有六个集体墓园,加上个体墓葬有20多处。
长眠的死者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贡献。
这张照片拍摄于七十年前。
初眼看去,与这并不被人熟知的面孔相比,桌面上那具令人悚然的骷髅头似乎更能抓住眼球。
照片中身着长衫的男子叫潘达微。
翻阅广东近代史料不难发现,从1911年开始,潘达微的名字和他以骷髅为题材的作品,频繁地出现在省港的报刊上,和1911这个值得铭记的辛亥年紧紧地勾连在一起。
一百年前,这里是广州东郊的荒凉之地,如今已是广州越秀区的黄金旺地,每平方米住宅过万元。
在这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一片占地13万平米的绿地显得尤为难得。
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园,在绿树掩映之下的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墓园,墓园主人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七、百年名校传奇(5月24日CCTV-4 20:00)
1998年,美国好莱坞曾拍摄过一部风靡全球的灾难片——《天地大冲撞》。
片中一名热衷天文学的中学生——14岁的莱奥?毕德曼,在观测天象时无意中发现了一颗彗星,没想到这颗巨大的彗星竟朝地球直冲而来。
地球面临毁灭性灾难,最后人类想方设法拯救了地球。
影片的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这样的危险却确实存在于天地之间。
中国也进行过行星发现专题研究,紫金山天文台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发现了一千多颗小行星,在1980年因故停止。
北京天文台在1995年到2001年也进行了小行星项目的观察,发现了两千多颗,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于2001年也
停止了。
此后中国大陆专业机构基本上停止了这类项目的研究。
2005年11月12日,《广州日报》刊登了一则报道——《广州中学生发现小行星》,这位中学生名叫叶泉志,就读于广州市第七中学,他和影片中的少年一样,对浩渺的星空有着强烈的兴趣,两个月之内发现了三颗小行星,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其中的一颗NEAT小行星,使他成为发现NEAT小行星的第一个中国人。
星空浩渺无垠,要在繁多的天体中甄别出一颗“微不足道”的小行星,并通过周密的计算测出其轨道,无疑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极其专业的天文知识,那么,一个17岁正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学业繁重,他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天体?他的学业如何呢?2008年11月下旬,我们《走遍中国》栏目组来到了广州市越秀区,寻找这位在天文学上已经小有成就的天才少年。
在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在高三的冲刺阶段,要求学生暂时放弃课业以外的爱好,广州七中的老师为什么能够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依然支持叶泉志的爱好?广州七中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它的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