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及其对策

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及其对策

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及其对策封开县河儿口镇河儿口中心小学陈定连【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本民风淳朴的农村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

在多年的农村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严重缺失,小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呢?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家庭学校社会【正文】一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本民风纯朴的农村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

农村小学生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单纯、勤奋、好学…。

越来越多的学生纪律散漫、迟到、旷课、逃学、打架、沉迷网吧、缺乏爱心与公德心…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德育教育的缺位(1)为了生计,父母外出打工,放弃对子女的教育。

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四处奔波,外出打工,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家,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他们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身体健康,就算尽到了家长的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而老人们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加上隔代亲的缘故,他们对孩子百般宠爱,以致大多数孩子养成刁蛮任性、横行霸道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隔代教育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2)缺乏方法,家长不能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有辅导意识和机会的家长,大多因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也未达到正确辅导孩子的效果。

大多父母对孩子采取以下的教育方法:一是训斥,二是威胁,三是打骂。

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

(3)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

(4)有些家长文化素质较高,有一定的辅导能力,可是他们只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知识的辅导,却忽视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5)不少家庭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袒护,放任自流,品行怎么样也不管,结果孩子养成我行我素的不良品行。

(6)现在农村中青年家长挣钱能力与他们学历好像毫无相关,直接导致他们对子女教育问题漠不关心。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1)“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

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喊了许多年,现在还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

特别是在农村,人们最看重的还是分数。

在农村小学,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丝毫不差,但是实际上上课就只上主要学科,其余的课少上或干脆另有所用。

班会课名存实亡,不是改为自习课,就是被老师占用。

教师不可能把德育放在心上,因为评优考核主要看分数,德育好坏根本不影响晋级、评职、奖惩,谁愿意跟钱过不去呢?实际上“素质教育”“德育为首”仅是喊喊口号而已。

(2)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落后。

在农村小学,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仅限于每周一节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每周星期一升旗仪式等途径,德育教育脱离其它学科孤立地存在,没有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教育方式上也是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无法引起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共鸣。

此外,由于经济条件差和怕学生外出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农村学校从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参观、访问等。

(3)德育教师配备欠缺。

在农村小学是没有专职德育教师,思想品德课往往是由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上。

而他们往往是这样上课的:开学前利用几节课讲完全部内容或每节品德课利用十来分钟讲课,其余时间都是让学生做语文或数学作业。

思想品德课也因此失去其教育意义。

(4)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在农村存在着大批民转公教师,且年龄普遍偏老,他们极少有机会外出学习,造成农村师资水平不高。

再者教师行业收入较其他行业收入相差甚远,在浮躁的社会和失衡的心态下,很少有教师肯花心思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5)学校与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

在农村,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机会是很少的。

农村学校很少真正做到定期召开家长会。

即使召开家长会,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落后以及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等原因,也很少有家长参加。

班主任也很少进行家访,包括“话访”、“校访”、“户访”、“信访”等形式。

由于学校与家长缺乏必要的沟通了解,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协调发展。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今,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

这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

(1)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有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诚信危机。

近年来,在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欺诈活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现象屡禁不止,这都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诚信信仰。

(3)在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4)不良影视作品以及书刊杂志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虽然很多影视作品或书刊杂志都是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但也有大量淫秽色情,低级趣味,暴力,血腥,凶杀,犯罪,恐怖等不良内容的影视作品或书刊杂志,这些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5)游戏机室和黑网吧泛滥,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近年来,在农村,游戏机室和黑网吧犹如溃堤的洪水来势汹汹,大肆泛滥。

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游戏机室和黑网吧老板在金钱的诱惑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任由未成年人自由出入,造成许多小学生无心向学、逃学旷课、贻误学业,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特别是黑网吧,存在大量有害信息。

许多小学生沉迷网吧,肆无忌惮,不少学生更是通宵达旦地玩电游、上网,一些学生为获取上网资金从事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开展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一)加强家庭德育教育的培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他们终身的老师。

家长的言行总是会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

家庭的责任重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

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尽量做到改善经济和子女教育两不误。

家长应该尽量就近务工,确实一定要到远方打工的,应留下一位对子女有教育能力的家长在家,切勿为改善经济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放弃对子女的教育。

(2)家长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修养。

家长品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品德的形成。

假如家长具有良好的品德,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孩子从中就会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家长除了要加强自身学习外,还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在农村大多数父母依然把“棒下出孝子”视为“尚方宝剑”,他们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很粗暴。

如今的孩子身处多元化的社会,他们的思想不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单纯,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追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对他们已经失去其功效。

作为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学会“三心两意”。

三心是指用心、细心、耐心,两意是指善意、诚意。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1)转变观念,重视德育工作。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智育轻德育,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原则,建立健全一套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大到宏观管理,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工作。

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加快对学校、对教师考评的改革步伐,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德育教学要避免以往单一、简单的说教方法,脱离其它学科或学生生活而孤立地存在。

国家教委关于颁发《小学德育纲要》通知中指出: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农村小学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大的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第一各学科教师都要激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二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班会、队会、团会,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升旗仪式等,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第三推行动态的“班级之星、校园之星”管理活动,如开展“诚信星”、“孝敬星”、“节约星”、“礼貌星”评比活动。

第四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外出参观考察,学校可组织学生定期到敬老院、独居老人家、残疾儿童家、困难家庭等开展献爱心活动,陪他们聊天、唱歌、跳舞、画画或帮助他们做家务活等,使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

而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学校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加强全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校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如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外出学习等,加强全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全体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共同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还要对德育工作有实绩者给予奖励。

此外,教育部门应加大投入,给农村学校配备专职的德育教师。

(4)学校协助家长搭起一座通往学生“心灵之桥”。

针对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落后以及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如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开通“校讯通”、定期家访、适时召开家长会、发布家教信息等途径,让家长接触现代教育理念,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推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5)建立寄宿制学校和健全“留守学生”“代管家长”制度。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的问题,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应尽快建立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暂时的“家”,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也应作出适应性调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二是开通“留守学生”亲情电话;三是健全“留守学生”“代管家长”制度。

(三)净化社会环境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这说明了社会环境对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街上常闻麻将声赌博声,网上常见色情打斗场面,不良现象充斥耳目。

这都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的小学生。

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应加大法制力度,着力治理好周边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