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投融资模式介绍

投融资模式介绍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高科技园区还为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变革、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地方经济 实力作出巨大贡献,在很多后进地区,高科技园区已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北卡研究三角园始建于1959年,目的是为了 改变落后的面貌。20世纪50年代,北卡罗来纳州的支柱产业――烟草业、纺 织业和家具制造业面临激烈竞争,急遽衰退。为振兴经济,该州于1959年兴 建研究三角园,20世纪80年代,州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把微电子和生物工程视 为最有前途的技术领域。至2000年底,该园区有140多家企业、研究机构和 中介组织服务设施,45000名员工,成为美国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 之一。该州在经济发展、社区建设、教育培训、专家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显 著的成果,经济结构逐渐高级化,高收入人口比例增加,大学的研究设施得 以充实,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外流的现象开始出现逆转。
投融资介绍
朱叶松
目录
•发展概况 •基本类型 •主要功能 •运作模式 •推动措施
发展概况
•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园――斯坦福工业园, • 1959年,苏联开始兴建新西伯利亚科学城,随后,一个以开发高技术和建立
高科技产业及其园区为目标的潮流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起来。
• 目前,世界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园区有400多个,除硅谷和西伯利亚科学城 外,比较有名的还有美国的128公路和北卡研究三角园、英国的剑桥科学园、 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和九州“硅岛”,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印度的班加罗尔软 件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国际智慧、科学与技术城、新竹科学工 业园等等。
运作模式
• 国家主导型 • 地方主导型 • 国家与地方联合型 • 高校和非营利组织主导型
国家主导型
国家主导型的高科技园区一般投资较多,规模较大,周期较长,其目的 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科技竞争目标。自1958至1963年,苏联政府共为西伯利亚 科学城拨款2.19亿卢布;1963至1993年,日本政府为筑波科学城拨款共有 18713亿日元;1974至1984年,韩国10年共为大德科学城拨款3亿美元。为 推动筑波科学城建设,1965年,日本在首相办公室下面设立“科学城推进本 部”,由国土厅长官担任主席,成员包括科技厅、环境厅、厚生省、文部省、 农林渔业部以及邮电、劳工、通产、建设等有关中央政府部门的副部长,并 决定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由住宅和城市开发集团负责,科研和教育 机构的建设由建设部负责,筑波新城开发公司则负责建造和管理道路、公园 和商业服务设施。
主要功能
• 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
• 发展高科技产业
•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
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实力,有些国家通过政府的力量,将科研力量集 中起来,形成积聚效应,努力推动卓越的科学成就产生。西伯利亚科学城是 美苏争霸的产物,目前,西伯利亚已拥有60多个研究所和设计院,14所高校, 60多个院士,70多个通讯院士,副博士以上人员达3400人,工作人员达4万 人。研究内容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节能、生物工程、新兴材料、新能源、 激光技术、环保等各领域。筑波科学城也是日本政府变“贸易立国”战略为 “技术立国”战略的产物,集中了日本国家30%的科研机构和40%的科研人 员,年度科研经费约占全国总数的50%,目的是为以后的科技大发展建立人 才储备基地。
硅谷模式
这种高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与工业的结合,发展高技术 产业,世界上高科技园区多数属于这种类型, 如硅谷、128公路、北卡研究 三角园、剑桥科学园、班加罗尔软件科学园等等。硅谷是世界上最具创新能 力的高科技园区,依靠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才资源和早期积累起来的雄厚 资金,吸引了大批从事电子、宇航、生物等行业的企业、机构和人才的进入。 1965年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中,有1/3在硅谷,仅1990 年,硅谷的企业就出口了超过11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相当于美国电子产品出 口额的1/3,硅谷的2 00家生物工程公司提供了近6万个工作机会。班加罗尔 软件科学园建于1991年,10年间,该地区积聚高科技企业4500多家,其中有 思科、IBM、摩托罗拉、德州仪器等著名的跨国公司。目前,班加罗尔已成 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
基本类型
• 筑波模式
• 硅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
筑波模式
这种高科技园区是为了实现国家科技发展目标、提高国家科技竞 争力,由国家进行规划与建设,其主要活动是开展基础研究。新西伯 利亚科学城时这种类型高科技园区的典范,它以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 亚总分院为主体,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中心,基本任务是全面 发展技术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以解决 重大的科学问题为主要任务。筑波科学城拥有科研机构46个、高等学 校2所、科技人员13万,主要从事高能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 及化工、机械、电子、气象和环境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发展高科技产业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发展高技术产业日益 成为各国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首选。1968年,剑桥大学的莫特报告呼吁将科研 成果应用于工业,1969年,被誉为“欧洲硅谷”的剑桥科学园开始兴建。 2000年,剑桥地区积聚了约1200家高科技公司,就业人数为35000人,年贸 易额达40亿英镑。该地区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科学仪器和电子工业为主, 生物技术、医药化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公司也日渐增多,还有集中了一大 批如诺基亚、日立、甲骨文、施乐公司、微软等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 研究所。70年代,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大量使用,越来越多地挤压着台湾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为应对世界经济竞争,台湾在 新竹兴建科学工业园, 发展高科技产业。至2000年底,园区共有289家企业,其中80%是台湾企业, 年营业额达9293亿台币,员工数102775名。园区产业涉及集成电路、电脑 及周边、通讯、光电、精密机械与生物技术六大类,十几种科技产品销售量 居世界第一,成功地将台湾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 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