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1~6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1~6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探究新知: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共同点:平面的,不断开的。

二、巩固发展: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观察结果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第2课时拼一拼(1)【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拼一拼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并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从中体会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描述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说说这些图形边的特点。

二、互动新授1、用长方形进行拼组。

教师出示:用这样的2个长方形(宽的长度是长的长度的一半)拼在一起,你认为会拼出什么图形?个别学生猜想,汇报。

师:动手试一试,验证你的猜想。

动手操作,拼组。

学生汇报:这样的2个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出一个长方形。

2.用三角形进行拼组。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图案了?动手试试看。

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你用了几个三角形?拼出的是什么图案?学生上台展示:(1)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3)6个同样的三角形(三条边一样长)可以拼成一个六边形。

(4)4个同样的三角形(三条边一样长)可以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

……3.用正方形进行拼组。

教师提出要求:你用正方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动手试试看。

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你用了几个正方形?拼出的是什么图案?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1,完成课本第三页下方的做一做。

师:请你用44拼一拼,能拼出课本上的图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操作展示。

师:你还能用他们拼出什么图形?学生自由操作,展示汇报。

2.欣赏课本第4页的“你知道吗?”(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2)师:你还能用七巧板拼成其他好玩的图案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操作、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第3课时拼一拼(2)【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七巧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交流的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从中体会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描述图形之间的关系。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套完整的七巧板,说说这里面都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

二、互动新授1、用七巧板进行图形拼组。

教师指定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自行拼出。

例如:指定拼出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尝试拼组。

师:动手试一试,看谁拼出来的图形样式最多。

动手操作,拼组。

学生汇报: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大三角形来拼!其中两个完全一样的小三角形也可以!我还可以用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学生边说教师边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知道和评价。

2.用七巧板进行实物拼组。

先由教师指定一个生活中的物体,例如:房子、小狗、桥...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知道评价。

3.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你们手里的七巧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七巧板分别是由哪几个图形拼成的。

教师组织学生比赛:每个人用一套七巧板来拼三角形,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小组内进行操作。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你是怎么拼的?学生小组内展示、汇报。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1.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

师:你能用一套七巧板拼几个长方形?小组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

2.欣赏课本第4页的“你知道吗?”(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2)师:你还能用七巧板拼成其他好玩的图案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操作、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了什么好玩的玩具啊?对的,是奇妙的七巧板!学生汇报。

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10课时用数学(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让学生弄清楚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与比较小数多的部分组成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12-5 6+13 12+42.比多少。

比______- 比_______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教学新授教学例6。

1.出示例题。

指名读题。

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8个,小华套中12个。

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

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4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4个。

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5.请学生列式:12-7=4(朵)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4个。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1页的“做一做”。

2.贝贝家拔了8个红萝卜,17个白萝卜。

红萝卜比白萝卜少几个?(还可以怎样提问?)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由那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11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强化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习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减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的简单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强化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14-5 19-9 13-4 12-811-6 15-7 12-5 16-8说一说15-7=?你是怎样想的?二、基本练习1.找朋友。

(练习五第6题)将第6题制成卡片,然后将分别写有算式与答案的两种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找朋友”。

2.比较大小。

(练习五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五第9题。

引导学生思考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教师订正结果,启发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予以鼓励。

三、课内拓展1.红花8朵,黄花14朵,红花比黄花少几朵?()2.母鸡7只,小鸡16只,公鸡有8只,小鸡比母鸡多几只?()3.小明有7颗珠子,小贝有17颗珠子,小明比小贝少几颗珠子?()4.小丽今年15岁,小月几年8岁,小兰今年6岁,小丽比小月大几岁?()5.根据自己周围的事物,口头提出一些问题,让你的同桌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师: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如何找题目中的多余条件?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学生个别汇报。

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1课时十几减9(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9十9 9十2 9十5 9十8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9十( )=14 9十( )=159十( )=16 9十( )=17二、教学新授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 15—9=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

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9加6得15,15减9等于6;(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对又快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