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一、单项选择题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B、《理想国》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美学》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B、情感性C、逻辑性D、社会性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A、毕达哥拉斯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A、德谟克利特B 、休谟C、博克D 、康德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D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A、王国维B、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这是在强调(B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美感产生于(D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D 、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A、感官B 、审美能力C 、想象D 、灵性15、“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B )A、狄德罗B 、车尔尼雪夫斯基C、黑格尔 D 、席勒16、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B )A、马克思B、席勒C、康德D 、亚里斯多德17、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 )A、柏拉图B 、黑格尔C、鲍姆加登D、贺拉斯18、古典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B )A、表现B、再现C、抽象D、和谐1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D )A、自然B 、社会C、人生D 、艺术20、鲁迅曾说,他的农村老家讨媳妇时,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而是更青睐那些脸色红润、体格健壮的妇女。
这表明,在审美上具有( B )A、时代性差异B、阶级性差异C个人性差异D民族性差异21、“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A )A、历史性B 、民族性C、阶级性D 、地域性2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A)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 、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 、人类的审美需要23、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
这一现象说明(C )A、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B 、美在移情C、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D 、美取决于距离24、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
"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B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 C 、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25、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C )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26、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D )A、感知B、表象C、情感D、理解27、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 )A、形象性B 、愉悦性C、独创性D 、逻辑性28、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指的是(B )A、审美的非功利性 B 、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29、“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B )A、直觉B 、通感C、想象D 、表象30、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A)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 、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 、人类的审美需要31、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B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D 、性的选择二、填空题1、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客观规律;苏格拉底认为美是客观目的;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理念。
2、康德美学关键美词:“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和“主观普遍性”。
3、科学、宗教、艺术,还有道德,是人类不同心理活动的对应物,满足的是人类不同的精神需求。
科学求真亠道德求善」术求美,公教求圣。
_4、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
5、西方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着三个发展阶段:①—哲学②—心理学③ 艺术学。
6美和丑都是审美的,美的问题和丑的问题也都是美学问题,美和丑之外,还有一个“非审美”。
7、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750年以后的事。
当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了第一本叫《美学》的书。
8、克罗齐美学观点就是“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9、从毕达哥拉斯起,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是“美是什么”。
在康德那里,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是什么”。
而在黑格尔这里,则变成了“艺术是什么”,美的研究也变成了艺术的研究。
10、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美是关系。
此关系的含义有三:①事物本身各部分所组成的关系,实在的美;②事物与它物的关系,见至U —美;③人的想象关系,虚构关系,想象的美和虚构的美。
11、“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分成知、情、意三个部分,其中知___ 是理性认识,已由逻辑学来研究,意_______ 是道德活动,已由伦理学来研究,情___ 属于感性认识的部分,应该由美学来研究。
12、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色彩、形体、声音。
13、美育的典型方法包括感兴、协调、激励、启悟。
14、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抒情性和表演性,过程性和流动性,节奏感和韵律美。
15、中国先秦美学的历史起点是老子的美学思想,先秦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是庄子。
16、从我国美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具体说来应包括美、审美、艺术和审美教育四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部分。
三、名词解释1、审美心理距离说:①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②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丑:①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②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③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3、崇高:①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②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③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4、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社会需要,是一种驱动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内在动因。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个体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审美需要往往是不相同的。
5、寓教于乐:①古罗马贺拉斯提出。
②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③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6美学研究的对象:①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③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四、简答题1、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美是什么,就是美学的基本问题。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人类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古希腊古罗马美学,也是西方美学史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美是什么”,就是美学的种子,美学的根。
2、柏拉图说“美是难的”,你怎样理解?答:“美是难的”即美难以界定。
其原因首先在于美的对象的复杂性,形式无穷多样,内容千变万化;其次是人的复杂性,表现为人的价值的多元化,无法对人的本质做界定;再次是人的审美的变化性,对同一客体不同人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审美评价。
3、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答:(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①人生的意识。
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生活。
②人生的反思和反悔。
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③人生的价值。
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①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②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自下而上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③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4、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答:(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5、美育的任务是什么?实施美育的途径有那些?答:美育的任务:(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2)培养审美的敏感(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4)塑造完美的人格;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来说,主要有: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途径。
6什么是移情美学答:把移情说发展成一个系统的美学理论的人是立普斯。
移情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将情感移入对象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
移情也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
移情学派认为,审美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将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结果就使自我变成了对象,对象变成了自我。
这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对象是美的,而这样一种“主客默契,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一个对象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态度。
对象的形式是移情的条件。
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主体的态度。
五、论述题1、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概念。
要点:(一)、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意境”最早出现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宋代诗歌推崇风格平淡、意味不尽的艺术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境的具体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