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学术研究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性质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学术研究会(以下简称“研学会”)是由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同学自主策划建立的一个以法学学术研究为主的全新学术组织。
第二条宗旨与目标
研学会秉持“团结,思辩,卓越”的理念,以团结学院学术人才,链接校外学术资源,锻炼学生学术思辩能力,提高海大法学影响力为宗旨。
研究会志存高远,力求高效、创新,倾力为同学们提供“思”与“辩”的素材、机会、资源和平台,并努力推动研究会学术成果与学术声誉走出校园,争取在这三年(两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以求无愧于青春与人生。
第三条任务
研学会专心于思考和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团结、整合和获取学院现有的学术资源,以满足我们对学术的不同需求;如何更好地将学院建设成果转化为有益于学生学术建设和个人发展的素材、机会、资源和平台;如何更好地通过研学会的学术活动团结、启发和提高学生,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塑造法学人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些,我们的任务是:
(一)策划、组织开展对内各项学术活动,包括法律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团体辩论赛;
(二)协调、帮助和启发会员参加校内外各项学术活动;
(三)协调、组织开展模拟法庭等相关事宜;
(四)加强会员交流,增进会员团结,提高会员学术能力;
(五)策划、组织和开展公益服务;
(六)接受委托进行法学院相关课题研究;
(七)研学会宗旨所及的和相关其他各项任务。
第二章会员
第四条会员条件
(一)海事大学法学院各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
(二)具备一定的法学素养,应当能够处理一般法律实务
(三)热爱法学愿意花时间用于学术理论研究或实务学习;
(四)承认本章程,愿意为研学会服务和奉献;
(五)能够积极参加研究会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
第五条会员权利
(一)表决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参与策划、组织和开展研学会的各种活动;
(三)优先于非会员参加、获取研学会提供的各种机会、资源;
(四)对研学会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
(五)新加入应当征得全体人员的半数通过;加入一级小组的应当通过学术答辩。
(六)提前一周告知分管会员的组长即可退出研学会。
第六条会员义务
(一)遵守本章程,执行研学会的决议;
(二)协助研学会开展各项工作;
(三)积极参加研学会的各项活动;
(四)维护研学会的独立地位和学术形象。
(五)研学会宗旨所及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组织机构
第七条职位设置
研学会设有:会长、副会长、记录人员、小组长;
第八条会长
(一)会长是研究会的负责人,主持研究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研究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1名;
(三)会长每届任期为1学期;
(四)会长须为研究会会员,采取自荐的方式选举产生,由研究会会员会议表决,过半数且得票高者当选;
(五)会长对研究会活动和研究会会员负责。
第九条副会长
(一) 协助会长开展工作;
(二)协调研学会各小组开展工作;
(三)其他应当由副会长负责的工作。
第十条记录人员
(一)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
(二)研学会会员会议的召集及记录工作;
(三)研学会会员建档、管理工作;
(四)研学会办公物品的购置和管理;
(五)协助会长处理研学会日常工作;;
(六)接受、回复师生的咨询、批评和建议;
第十一条学术小组长
(一)由小组成员自主选举产生;
(二)负责组织每一次的小组自由学术活动,并做好最后的资料整理,上交记录人员。
(三)协调会长开展团体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全体会员活动;
(四)其他应当属于学术研究的相关工作。
第四章奖惩制度
第十二条奖励
每次组织的全体会员活动会根据具体形式设定相应奖励。
第十三条惩罚
通报批评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实施
本章程所述研学会各项学术活动之实施,由研学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予以明确和规范。
第十五条解释
本章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解释权归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学术研究会所有。
第十六条生效
本章程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学术研究会 2014年10月9日
学术研讨小组实施细则
第一条:讨论分为全体大讨论和小组讨论。
第二条:小组讨论原则上不进行集体召集可就相同或者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召集讨论。
第三条:小组讨论前应先将讨论的主题报给负责的相关组长,组长在接到话题后将话题告知每个会员。
第四条:小组讨论结束应当将讨论成果以及纪要汇总给相关组长,相关组长做好整理工作。
第五条:每次集体讨论前相关学术组长应当在前两周的小组讨论组出现的主题中选取合适的主题进行全体讨论。
第六条:大讨论结束后两天内每个人将自己的论文交给学习小组组长。
第七条:上文所提交材料应当为电子稿。
团体活动辩论赛及模拟法庭实施细则
第一条:辩论赛以大专辩论赛形式进行;
第二条:原则上所有会员都应该参加,分为正方与反方,每队辩手由四人组成,其它人应当为辩手准备相关资料;
第三条:辩论赛暂定于每月末进行,组织者会邀请一定的评委或嘉宾观看或参与辩论赛;第四条:辩论赛的主题仅限于与法学相关的话题;
第五条:每次理论与实务活动结束每个人都应当提交一篇学习心得;
第六条:模拟法庭一学期举办两次,因准备工作较大,相关细则以最后实施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