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中国)
四、墨子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染丝说”:以染丝为例,说明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 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 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2、论教育目的和内容
教育目的:主张培养“贤士”(又称“兼士”),具体标准是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造成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
重教育;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3、动乱阶段,战争 频繁。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术 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私学的首创者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孔子时代的一批教育家,
而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孔子创办私学 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的开端。 私学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 道、法四家私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
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
散。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 和急先锋的作用。
在士的构成中,没落贵族子弟与庶民上升的士
是最基本的两大类。
二、官学的衰落与私学初兴
春秋战国之际,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反映在教
育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在官府”的教育正 走向衰落,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儒家私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走向分化,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 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并称为“显学”。 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在 教育上主张培养“真人”、“至人”,即一 种无功、无名、无情的完全自由的人物。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差别: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建立在土地国 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 级基础之上;私学则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 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 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论(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1)教育与政治、经济、法律的关系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
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教育可以传播政治思想、 伦理道德。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有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发达的 教育,这个国家就大有希望了。他还把”足食、足兵、足 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教育比政令、 刑律更加有效,因为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产生强大 的道德力量,使人耻于为非,可收到法律难以取得效果。
2、西周的官学系统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 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和 小学两级。 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 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 “辟雍”,南“成均”,北“上庠”, 东“东序”,西“瞽宗”。 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二、西周的教育
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 特点。
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是大司乐,负责宗
教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 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也称 为“教官”,主要职责是地方教化。
3、教育教学原则 (1)主动:主张“强说人”。 (2)创造:主张“述而且作”,反对儒家的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体现了他重创
造的教育教育方法论。
(3)强力而行
4、教育管理思想 (1)领导制度——巨子相承
墨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 巨子相承制的理论基础是墨子的尚贤思想,而墨子的
4、教育内容论(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德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 育服务。 在孔子教育内容体系中,主要是《诗》、《书》、《礼》、 《乐》四种课程。孔子最为重视的是礼、乐,尤其是“礼”。 孔子比较轻视自然知识的教育。
5、教学方法论(关于教学的思想) (1)启发诱导
君子的品格可归为两个方面:既要能做到修养自己,养成恭敬
谦逊的态度,还要做到使别人安乐,以至能治理天下百姓。即内 圣外王。
孔子认为德才都需要学习,学习是做官从政的准备,要做官就
必须经过学习。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
育目的的主张。其进步意义在于“举贤才”,作为世袭制的对立 面被继承下来,对以后两千年的学校教育和唐宋后的科举制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其负面作用在于提出求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做官, 把求学当做获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传统。
(2)因材施教
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对于学生
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 不 同的回答。 孔子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一是要了解学生,深入学 生,细心观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符合学生的 实际;二是对学生既要有共同的要求,又要注意发挥学 生的特长,适应个别差异性,使之各尽其才。
和经验的传递;狩猎技术和经验的传递;农业生产技术 和经验的传递等。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如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等。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如祭祀、巫术等。
祭祀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礼”教之渊源。 巫师担负着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执行等任务。巫是中国知
识分子的原型,是上古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意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 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 此时可以开导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 孔子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 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应该指出的是,孔子的启发式仍是比较原始的、简单的“原型启 发”,用的主要是类比与比喻,虽然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方面有 一定的作用,但也往往会限制思想的广阔性,有时也会导致牵强 附会。
教育内容:
(1)以“兼爱”为内容的道德教育; (2)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
训练; (3)“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即思维方法的训练, 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 提出衡量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三表法”。 墨子的教育内容论很有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 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 育的范畴,有进步意义。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
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但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上者及“唯上智与下愚不 移”等思想则使他的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
2、提倡“有教无类”(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有教无类”本意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国别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 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3、教育目标论(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孔子把“君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理想人格。
2、论教育目的和内容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
“大丈夫”的主要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教育内容:
孟子以“五伦”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
“过,则勿惮改”。
7、关于教师的思想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教学,尤重身教。孔子的“身教”体现在:
其一,严于责己;其二,无私无隐;其三,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
(2)“循循善诱” (3)宽严结合
8、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2)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3)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 条件; (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 育体系的基础; (5)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 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一定的教育 教学规律。
(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诚实
6、自觉修养德行(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乐道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自省自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克己复礼为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3)身体力行
“言必信,行必果”。
(4)改过迁善
尚贤思想又源于尧、舜、禹的禅让之说。
(2)私学管理——教义教规
墨家教义的核心内容是“求天下之利”。
五、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把“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 1、教育作用论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
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 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乐修内,礼修 外。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乐是综合 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2、管理制度不同。官学以“学在官府” 为其主要特征;私学则以”学在四夷“为其 主要特征,政教分设,官师分离,迈出了教 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施教对象不同。官学被奴隶主贵族子 弟所垄断;私学则向平民开放,扩大了教育 对象的范围。 4、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同。在教育内容上, 官学局限于传统的”六艺“;私学则突破了 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 点、道德思想及新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方 式上,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 设备,制度上比较规范化;私学则以教师为 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也较简单,具有较 大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