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资料(2)学习资料.doc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资料(2)学习资料.doc

2015年秋《大学语文》复习提纲一、课文内容:1、《诗经》两首(1)《诗经》的概念内容、表现手法等。

[概念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先秦时称为《诗》,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称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中诗歌艺术手法多样,赋比兴的表现形式,重章叠句的复沓章法,四言为主的整齐句式,出自天然的和美韵律,质朴优美的语言运用等。

(2)《采葛》一诗的主要内容。

主要表达了相恋中的情人急于相见的相思情绪(3)《褰裳》塑造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描摹手法,就把女主人公泼辣,爽朗的音容笑貌,旷达,自信的爱情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2、(1)《月下独酌》主要抒发诗人的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无人可与共语的孤独寂寞之情。

(2)背诵《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蜀相》(1)《蜀相》一诗,杜甫为何要选取诸葛亮入诗?作者与诸葛亮之间有何共通之处?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表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2)背诵《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钗头凤》(1)《钗头凤》上下片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

下片:由感概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与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

(2)《钗头凤》中“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迸发而出,它们饱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结尾以❝错错错❞三字,可谓一字一泪,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之情。

(3)背诵《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5、《死水》(1)《死水》如何体现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有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每一节整齐划一,富有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体现为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

(2)“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6、《你是人间的四月天》(1)关于林徽因的介绍林徽因,福建闽侯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等地,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

1955年4月1日,与世长逝,年仅51。

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等(2)关于作者创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两种说法。

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说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3)《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艺术特征。

这首诗的魅力和出彩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托诗中的意境和纯净。

在形式上,诗歌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7、《我愿是一条急流》(1)关于裴多菲的介绍裴多菲,山陀尔,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为国牺牲,年仅26岁裴多菲15岁开始写诗,一生中,共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九首长篇叙事诗。

代表作《我的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是急流》(2)《我愿是一条急流》中“自喻”和“她喻”的意象如何组组对比?诗人以朴实的,纯真的意向❝急流❞❝荒林❞❝废墟❞❝草棚❞❝云朵❞❝破旗❞来自喻,而❝爱人❞则是可爱的,柔美的❝小鱼❞❝小鸟❞❝常春藤❞❝焰火❞❝夕阳❞的化身,清新脱俗,无可挑剔。

同时诗中多用对比手法,❝崎岖❞和❝愉快❞对照,❝同暴风雨作战❞和❝作巢❞❝鸣啭❞对照,❝毁灭❞和❝上升❞对照,❝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对照,❝傲然挺立❞和❝红色的火焰❞对照,这五处对比使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8、《孔子论孝》(1)关于《论语》的介绍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二十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蓄隽永,。

(2)翻译《孔子论孝》中的这几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

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为子忧愁.唯子有疾病时,父母忧之.其余一切不能使父母担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翻译】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9、《怀鲁迅》(1)关于郁达夫的介绍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主编《创造季刊》,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之一,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2)如何理解“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和“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两句话的含义?鲁迅成为民族之魂,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和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在郁达夫看来,鲁迅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一切的存在,成为中华民族未来希望的化身10、《听听那冷雨》(1)关于作者余光中的介绍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2)题目中的“冷”字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既是雨本身打在身上或者使人感到的寒气,也是作者内心思乡及对怀念传统文化的感情表现.作者撰写此文的用意何在?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孜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哀的赞美。

11、《黛玉之死》(1)你认为造成黛玉凄凉死去的原因是什么?黛玉的死不仅仅是闻听宝玉、宝钗二人结婚消息悲痛的结果,也不仅仅是自身体弱多病的结果,更是贾府上下对林黛玉冷眼相待的结果(2)林黛玉的形象特征?清高孤傲,任情率性,孤芳他赏,情系宝玉,红颜薄命,悲情人物,深刻人心。

12、《麦琪的礼物》(1)关于作者欧亨利的介绍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医生家庭。

他一生写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等他的小说以诙谐幽默见长,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2)关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介绍。

法国的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的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美国的欧亨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曾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3)欧亨利小说的总体风格和“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欧亨利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语言诙谐幽默,结局常常出人意料。

令人意想不到却在情理之中。

13、《西厢记长亭送别》(1)元杂剧主要的作家和代表作品。

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作品:《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2)《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内容和表现的主题。

内容:写了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送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集中体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14、《日出》节选(1)关于作者曹禺的介绍和其代表作品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本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他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原野》《北京人》。

当时,曹禺的创作水准已经达到了相当纯熟的艺术境界,至今无人能比(2)分析《日出》中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任何一个人物的性格。

黄省三的胆小懦弱,苦苦哀求,李石清的冷酷无情,阴险卑劣,潘月亭的唯利是图,凶狠残忍跃然纸上(3)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怎样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剥削者的吃人的嘴脸,有力控诉了当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