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的赏析
写景散文的赏析
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
• 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集中体现了散文语言 之美, “赏析美景”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进 行,“体会美情”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 进行。
品味语言,一是品味词语的表现力。
• “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如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也”。有时,一个词甚至是一个 字的使用,就能让景物变得鲜明生动。品 味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 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 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
• 【赏析】“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 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 象地描绘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 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秀美景观。
品味语言,二是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
• 写景状物中,作者多运用比喻、拟人、通 感等来加强景物的形象性,让读者留下鲜 明具体的印象。
•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 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 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暖和”的细语;薄雪会有“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羞
容;水藻会有“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的
“精神”;而那水呢,对那水藻也就可以有一副
“不忍得冻上”的和善心肠了。至于小雪覆盖不匀
的山坡,要“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自然也
是文章中虚写传神的佳句。
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 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 得逼你的眼。……
这一段景物描写中,作者从触觉、嗅觉、
听觉、视觉多个角度来写景。“吹面不寒”、 “母亲的手抚摸”、“微微润湿”、“‘轻’ 风”,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轻柔细腻;“新 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 花的香”,从嗅觉角度写春天的清香气息; “繁花嫩叶”,从视觉角度写春天红花绿叶、 五彩缤纷的美景;“呼朋引伴地卖弄”、 “唱”、“应和”、“响”,“清脆的喉 咙”、“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 “牧童的短笛”,“嘹亮”,从听觉角度写 出春天大自然的盎然生机;“雨”像“牛 毛”“花针”“细丝”,“密密斜织着”, 描绘出了春雨的细密轻柔。整幅画面有形有
• 梁衡《夏感》
• 文章起笔连用三个比喻,“一锅冷水”“密密厚 发”“黛色长墙”看似扑拙,却从感觉和视觉上 贴切地再现了“整个夏天”“芊芊细草”“淡淡 绿烟”的特点,勾勒出夏景的宏观。而“烦人的 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 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这儿的“烦”,显示 着夏的热力,却绝不沉闷;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 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烘托着一种“蝉噪林 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 厚重。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 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
实写景物的形象,对景物描写来说,无疑是十
分必要的,诸如文章中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止于摹状,还
要传神,就得更多地仰仗虚写的手法。因此,在作
者笔下,冬天阳光照耀下的济南,就出现了“暖和
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一
圈围城的小山,也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
• “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 “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 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 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 以慈母之情。
•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 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这其实也 是济南冬天之所以“温晴”在地理上的原 因>。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 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 天温晴的特点。
•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希文 《对床夜语》),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 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 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景物 描写的特点。透过景物描写,看其中抒发 了怎样的情,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应是我 们赏析的重点。
•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曲折地表达情感。比如 第二段“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 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这是不是 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 圈儿……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 含笑的。”用精彩的描写创设优美的意境, 不知不觉流露出深情。
• 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赏析】“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 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洋溢 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 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赏析】“顶”字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树尖上 覆盖着一点儿白雪的位置、形状和情态。
•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 第三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微微 露出点粉色。”第四段“这是张小水墨画, 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第五段“看 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整 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在这些美丽的 画面和意境中,饱含了作者的喜爱与欣赏 之情,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对济南的热爱。
•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 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 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 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 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 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 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 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 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
•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 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 形、变色、变味。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调 动感官、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 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 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 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 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 嘹亮地响。
• 【赏析】“晒”“睡”“醒”等词语的准确 运用,烘托了一种安闲、舒适、温暖的 “理想”境界。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赋予老城灵性,体现了老城温暖可爱 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把老 城给写活了。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
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 儿准保暖和。
• 多角度写景可以写出景物的不同层次不同 特点,因此角度越多景物的立体感越强, 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细致地分析写作 的角度,可以更好地感受写景状物的层次 之美,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
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 为了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鲜明,作者常 常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突出景物,常见 的如动静结合、烘托渲染、虚实相生、象 征等等。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能让我们 更深入地感受景物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 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 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 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 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 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 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 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 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 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 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 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 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 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 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 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 最高境界。
• 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就要对这些景物 描写片段多加体会揣摩,从形、声、色、 味等角度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等 感官去感受自然景物之美。
选择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
• 景物一般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作者 总是多角度状写景物,有远景、近景,有 俯视之景、仰视之景,定点观景、移步换 景……这样的写景更加富有变化而不显呆 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