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注音符号

汉语注音符号

汉语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

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

相对于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会先学习注音符号作为中文字的替代写法;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也用在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输入法。

由于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

所以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

在2000年左右,台湾“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

尝试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使用,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写法
直式
注ㄓ
ㄨˋ
音ㄧ
ㄣ符ㄈ
ㄨˊ号ㄏ
ㄠˋ横式
ㄓㄨˋㄧㄣㄈㄨˊㄏㄠˋ注
读法
语调
注音声调有五种:
第一声,(阴平,不标调);
第二声,(阳平,标为“ˊ”);
第三声,(上声,标为“ˇ”);
第四声,(去声,标为“ˋ”);
第五声,(轻声,标为“·”)。

符号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