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学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二章、感觉与知觉1、举例说明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看到一张桌子就是知觉现象。

拍打桌子产生痛感就是感觉。

联系:两者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两者合称“感知”2、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比是指感受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望梅止渴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之后而由其他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大量的文字校对工作有时难以发现句中的错误。

知觉的选择性: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

教师为字迹清楚,使用白色粉笔书写板书。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同一个花瓶在任何角度、光线下,仍将其知觉为同一个花瓶。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1】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具备观察事物和想象的必要知识;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在教学中老师如何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感知活动的规律,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通常采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状态1、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看黑板”注意在人类的信息加工中有重要意义。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重要原因】刺激物的强度—“酒香不怕巷子深”、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夜晚的霓虹灯、刺激物的新颖性);【2】人的主观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集邮者在与人交谈时易涉及这些、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个体的知识经验—同一部电影,音乐家关注配乐,美术家关注色调)3、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策略有什么条件: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的组织;内外刺激的干扰(培养抗干扰能力,这与个体意志力水平有密切关系)4、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规律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尽量防止那些足以使学生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教师可以利用刺激物的特点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加深对活动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学会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实际活动结合。

两者相互转化。

5、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扩大注意的广度(教师应指导学生增加知识储备,勤学多练)增强注意的稳定性,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保证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防止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内部干扰)第四章、记忆1、记忆的分类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根据个体能否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根据信息在大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是过去的经验还是将来要发生的事分类:回溯性记忆、前瞻性记忆2、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识记、保持和回忆3、如何培养或改善自身记忆力记忆目的要明确、持久并相对单纯;培养兴趣;正确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改善环境;调节情绪状态;科学用脑。

4、识记与回忆的区别和联系。

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这是记忆的第一个阶段。

回忆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联系:当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越强,识记效果越好。

再认时,材料越相似,在认识上就越容易混淆。

心情的好坏影响识记与回忆的效果。

5、遗忘的理论有哪些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提取失败:在提取有关的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

(积极)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因素:问题表征的方式;呈现的刺激模式;功能固着性;心向(定势即思维的习惯性倾向)—题海战术;酝酿效应;动机;气质。

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越接近就越容易选用恰当的知识与策略解决问题。

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解决方案。

酝酿效应实际上是出现新的顿悟,打破原先不恰当的想法,从一个新角度解决问题。

动机和情绪状态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和对所解决问题的选择。

气质不同的人面对问题其应对方式不同。

4、再造想象的条件是什么?创造想象的条件是什么?再造想象的条件(正确理解有关事物的描述;储备丰富的有关事物的直观形象材料)创造想象的条件(对有关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储备丰富的形象材料;对有关领域深入探究;利用原型启发;思维的能力、丰富的情感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5、创造性评定的标准是什么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这三者亦是吉尔福特所认为的创造性在行为上的表现特征)6、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通过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流畅性(用词的、联想的、表达的、观念的流畅性训练)灵活性(物体功能、遥远联想、问题解决灵活性训练)独创性(命题、后果推测、故事结尾、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7、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的影响思维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

克服思维定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结论需准确,经验要全面;增强新刺激,更换旧思路;拓展思维;剖析错例,深化概念。

第六章、情绪与情感1、什么是情绪?有哪些情绪状态?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情绪是一种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心态度体验。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处,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情绪。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紧张度,情绪状态有心境【微弱、平静】、激情【强烈爆发式】和应激【超压性和超负荷性—突遇火灾】。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如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观体验:区别:【1】情绪通常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为人和动物所共用;情感通常与个体社会性需要相联系【2】情绪具有冲动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已内隐的形式存在【3】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特点;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的特点【4】情感具有感染性和移情性联系: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通过情绪反应。

情绪离不开情感,人的一切情绪表现都要受情感支配后制约,情感决定情绪表现强度。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两者统一于人的社会性中。

3、情绪的外部表现有哪些表情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手段。

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6、控制消极情绪、情感的方法意识调节法;认知调节法;情景转移法;语言暗示法;合理宣泄法;自然陶冶法;想象放松法。

第七章、意志1、什么是意志?意志行动有哪些基本特点?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识行动的特征:自觉目的性;行为调节功能;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有什么关系【1】认知指导意志:认知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对意志行动具有指导作用。

意志主导认知:意志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没有意志人就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活动。

【2】情感对意志的影响、意志对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感鼓舞人的意志,消极的情感削弱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可以调控情绪,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水平是其意志力强弱的标志。

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3、意志行动包括哪些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动机的斗争【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进退维谷”、趋避冲突—喜欢糖果与担心身材、多重趋避冲突—工作收入与适应性】、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法、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根据既定方案积极组织行动,以实现目的;排除困难保证意志行动顺利进行)4、如何改善不良意志品质(意志的培养)明确生活目的;提高情感对意志的支持作用(崇高的情感道德);加强意志自我培养(自我监督、自我激励);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自觉运用纪律来培养意志品质(遵守纪律)5、意志行动中的挫折及其应对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转移、抵消、补偿、合理化、压抑、升华、幽默作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过度焦虑、冷漠、攻击、逃避、退化)6、意志的品质意志的独立性【受暗示性、独断性】、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决定】、意志的自制性【任性、怯弱】、意志的坚持性【顽固、动摇】7、什么是挫折?如何提高挫折承受力?挫折是人们在意志行动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干扰,使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提高挫折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正确看待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第八章、个性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现实生活的哪些现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需要明确地概括出五种不同水平,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作为一种基本的动力,需要推动着人在获得低一层级需要的满足之后继续寻求高一层级需要的满足。

越是低层级的需要,越为大多数人所共有,且这类需要也较易获得满足。

对于高层级的需要来说,不但真正产生这种需要的人很少,而且其满足的百分比也较小。

教育工作: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2、需要转化为动力的条件达到足够的强度;具备满足需要的机会3、教师如何对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批评为例)多血质【热情活泼】学生不敏感,批评应尖锐严厉抑郁质【孤僻】学生很敏感,应反话正说,用鼓励肯定的方法胆汁质【敏捷、坚忍不拔】学生,应“动之以情”,需要学生在感情上认同老师粘液质【沉着冷静】学生善于自我反省,若是学生不知为何有错可以适当点醒,但不宜过度,否则易造成“口服心不服”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