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南京市盐城二模语文教师版

2014南京市盐城二模语文教师版

2014南京市盐城二模语文教师版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 桑梓./莘.莘学子暴戾./风声鹤唳.泥淖./风姿绰.约B. 藤蔓./不蔓.不枝记载./载歌载.舞弱冠./沐猴而冠.C. 迂.回/长吁.短叹弓弩./驽.马十驾聆.听/高屋建瓴.D. 辟.邪/鞭辟.入里咀嚼./咬文嚼.字隽.秀/隽.语箴言D(3分。

A项zǐ/shēn,lì,nào/chuò;B项,wàn/màn zǎi/zài,guàn;C项yū/xū,nǔ/nú,líng;D项,bì/pì,jué/jiáo,jùn/juàn)【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隽语箴言juàn yǔ zhēn yán】隽语: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话语。

箴言:劝诫的话2.下列三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虽然不乏批评之声,但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②“表叔”才倒下,“房叔”就出来,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还有多少个“表叔”“房叔”?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有官员应当▲,公布财产,接受公众监督。

③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作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A. 标新立异等量齐观口若悬河B. 独树一帜一视同仁口若悬河C. 标新立异一视同仁信口开河D. 独树一帜等量齐观信口开河C(3分。

标新立异:原谓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

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

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一视同仁:指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用于人;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用于事物。

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

口若悬河: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列微博语录的四个共性特点。

(4分)面包:渺小时,比较充实;伟大后,觉得空虚。

指南针:立场坚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龙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1)反映生活,(2)充满睿智,(3)词语新解,(4)巧用修辞,(5)幽默生动,(6)短小精炼。

(4分。

答对四点即可)补充一个得分点:抓住事物的特征。

“反映生活”,只要答到“生活化”“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象”等即可;“富有哲理”,也可答成“寓意深刻”;“巧用修辞”,答“拟人手法”也对;“幽默生动”,答“机智生动”、“有趣味”也对;“短小精练”,答“语言简洁”也可。

4. 阅读丰子恺漫画《跌一跤,且坐坐》,回答问题。

(5分)(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3分)画面描绘的是一个行路人跌坐在地上(1分),包裹(行李)和雨伞放在旁边(1分),漫画上角题写“跌一交,且坐坐”等字(1分)。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2分)生活中遇到挫折后(1分),应该从容淡定(1分)。

学生回答态度时答出“乐观”“平和”二、文言文阅读(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厓门①吊古记[明]方良永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出京巡视)海北,取道(经过)新会县。

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

办香敬吊,行与子偕。

”乃具(准备)牲帛,僦.[ji...ù.].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

天未明抵岸。

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

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

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始末)。

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

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允诺,多用于君主)者也。

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

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yǐ屏风)②;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

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

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

追思往事,黯然伤怀。

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

”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踩、踏)磴(dèng山路上的石台阶)仰视,巨石如屏。

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

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今石长字没矣。

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

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③,或几乎息。

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

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④,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迁徙、流离.....).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

今其孤忠(忠贞自持,不求人体察的节操)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容易)但已(而已、罢了)也。

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

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

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注]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

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②扆(yǐ):屏风。

③民彝:人伦。

④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僦:租用B.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典:掌管C.谓当宋室播迁.之时迁:贬谪D.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割:划拨C(3分。

迁:迁徙。

播迁:迁徙,流离)•A.租用了熟悉航海的民船前往。

•B.登岸后,掌管祠堂的人在路边迎接•C.认为在南宋王朝流离迁徙的时候•D.是知县从已废弃寺庙遗留下的田产中划拨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C.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

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B(3分。

文中并无“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之意,作者意在说地利不足恃)•原文: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译文: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军较量,这也足以依仗,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7.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

(3分)•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今石长字没矣。

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

⑴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或几乎息。

⑵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

⑶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1)宋无道故国灭不足惜;(2)张弘范为元臣无须咎;(3)无损三公风节名垂青史。

(3分)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3分)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

(3分。

每句1分)(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3分)难道是地势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承担的呢?(3分。

每句1分。

“胜”如译为“支撑”“胜任”亦可)(3)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4分)南宋掌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安然处之不知顾惜。

(4分。

每句1分。

“恤”如译为“顾恤”“忧虑”亦可)参考译文:弘治甲子年春天二月的丙午日,我出京巡察海北。

路经新会县。

新会县的官员们拜见之后,我召见知县罗侨,对他说:“厓山之事让人千古痛心悲愤。

我要置备香烛去祭拜凭吊,请你陪我一同前往。

”于是就准备了祭品,租用了熟悉航海的民船前往。

晚上二更天,乘着潮汐驶出港口,风平浪静。

天不亮时抵达厓门岸边。

打开舷窗,向东望去,厓门近在眼前,但天色曚昽,辨不清景色。

登岸后,掌管祠堂的人在路边迎接。

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

殿正中祭祀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两厢祭祀是都是和他们同时为国殉节的大臣。

祠堂的匾额与祭文,都是向朝廷奏请,得到圣旨准奏设立的。

在祠堂祭祀之后,我换上便服,穿过茂密的草丛,从西边一直登上山顶。

回看后山,一片苍翠,高耸如屏风;环视左右的山峰,蜿蜒曲折,如虎踞龙腾,水流如弯弓般环绕其间。

隔水相望的许多山峰,层峦叠嶂,秀丽如画。

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军较量,这也足以依仗,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胜任的吗?我默默地离开了。

我回到泊船处,久久地站在岸边,看着水鸟上下翻飞鸣叫,两岸间渔人渔歌对唱。

回想当年厓门战事,不禁内心怆然。

正徘徊时,主管祠堂的人对我说:“前面有奇石,可以去看看。

”我就乘小船一直驶到奇石处,沿着台阶,登岸仰望,巨石就如屏风。

大石的平面处有刻字,但已经磨灭了,无法辨识。

向掌管祠堂的人询问,他说是过去石上刻有大字:“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世的广平巡按监察御史徐瑁将字改刻为:“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现在巨石仍在,字迹已经不可辨识了。

我以为对元将张弘范应是不值得指责。

南宋掌握国家大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就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一样,安然处之不知顾恤;如果不是陆秀夫、张世杰二位在其中有所作为,天理人伦,可能都几乎要泯灭了。

那个张弘范是元朝的臣子,哪里值得去过分指责呢?何况这几位贤臣的名望和事迹,永垂青史,会与日月争辉;这几个字的摩崖石刻,哪里值得看重,一定要去和它计较呢?于是就和罗知县谈论厓山的史事:认为在南宋王朝流离迁徙的时候,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并不是先帝临终前托以辅国重任的大臣,都没有和国家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责任,即使他们不为国牺牲,也没有敢指责他们的人。

现在他们忠贞自持的高尚节操,的确是人以平常心无法料想的,这就是他们尤其被后世人怀念景仰,不能遗忘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