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堵水调剖技术的现状及进展赵修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堵水调剖技术的现状及进展赵修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非选择性堵堵水剂
树脂型堵剂
– 酚醛树脂 – 脲醛树脂 – 环氧树脂
冻胶型堵剂
– – – – – 铝冻胶 铬冻胶 锆冻胶 钛冻胶 醛冻胶
凝胶型堵剂 沉淀型堵剂 分散体型堵剂
1.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含水率高达
85%以上,部分油田大于90%; 全国油田年产水达7亿方,每采出1方水(包括水处 理费)需10~25元/方 全年降低产水率一个百分点,可节约7万~1.75亿 元人民币
示踪剂技术研究进展
非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
• 又称为第三代技术、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属于八十年 代末技术,主要以存在于一定药剂中、可以活化的非放 射性同位素等为代表,检测手段为中子活化技术,用 能谱检测其活度,检测最低检出限可以达到10-12 (ppt 级)的级别。 • 非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由于具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的 优点,同时克服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在投加、取样、 管理等方面的缺点,因此,应用前景被看好。但是非放 射性同位素示踪剂需要进原子反应堆激活,因此在缺少 专业部门参与的情况下难以完成检测。
性向半定量、定量化发展。
示踪剂技术研究进展
纵观示踪剂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四代: 化学示踪剂
• 又称为第一代技术,属于五十年代技术,主要以各 类无机盐、染料、卤代烃和醇为代表,其性态可以 是液体、气体、固体等,检测工具包括分光光度计、 色谱等,检测最低检出限只能达到10-4~10-6(ppm 级)的级别。
示踪剂技术研究进展
微量物质示踪剂
• 又称为第四代技术(或叫做特殊化学示踪剂), 属于九十年代技术,利用在地层及其所含流体 中没有或者含量极微的微量元素作为示踪剂, 检测技术先进,使用Mark-26-two或HR-ICP-MS 等先进仪器检测,检测最低检出限可以达到 10-15(ppq级)的级别。
F (k ) h / H
H:总厚度;m ,h: ∑△h 累积厚度;m , k: 渗透率;um
由分布函数F(k)与密度函数f(k)关系,得到:
k d h Hf ( k ) d
由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k
k max o
0
kf ( k ) dk
根据高渗通道的划分标准和各井区的地质
特点,确定各井区高渗通道界限 k cd .
改善水驱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
周期注水(不稳定注水) 改变液流方向 强化注采系统的变形井网 补充点状和完善排状注水系统 提高排液量 堵水与调剖技术 各种调整方法的结合
区块调剖堵水技术发展概要:
40-50‘s, 油井单井堵水(机械、化学)技术; 70’s-80’s 水井单井调剖技术; 80‘s 后期,区块整体调剖技术; 90’s 以调剖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技术、封堵大孔道技术; 90‘s 中后期,2+3技术、深部调剖技术(凝胶、
目
录
1.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 2. 油藏工程技术研究
3.堵水调剖决策技术
4.堵水调剖堵剂技术 5.堵水调剖工艺技术
2. 油藏工程技术研究
2.1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研究剩余油在不同地质规模存在的空间位置、形态、数量
甚至随时间的变化。
为调剖堵水技术的成功有否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第一级:微规模(Micro)
泡沫胶)、多轮次调剖技术……。
总之,堵剂与工艺的研究活跃,油藏工程研究薄弱。
10000
1000
÷ ÷µ Ü ® ý ¨® Î © µ ¶ ×Ò ×¾ Ê £ ¾ ´ £
8000
÷ ¤÷¿ ¨® Î © µ ¶ ¹ ×Á £ ¾ ´ £
½ ù ¥ ® é ö Í ¨Ö © Æ ¾ µ ¾ ×Ô Ó £ ¶ £ Ü ö Í ¿ ¨ò Ö © ×Ô Ó Á £ Í ¶ £
1.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
单液法调剖 硫酸 硫酸亚铁 硅酸凝胶 锆冻胶 铬冻胶 水膨体 酚醛树脂 石灰乳 粘土/水泥分散体 其它
其它: A、粉煤灰(可复合粘土、水 泥等) B、复合颗粒(无机、有机复 合) C、木屑 D、橡胶粉 E、水泥砂 F、复合纤维 G、工业废料等
1.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
双液法调剖
沉淀型双液法堵剂 凝胶型双液法堵剂 冻胶型双液法堵剂 泡沫型双液法堵剂 絮凝体型双液法堵剂 其它
1.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
油井堵水
选择性堵水法 – 水基堵剂 – 油基堵剂 – 醇基堵剂 非选择性堵水法 .树脂型堵剂 .冻胶型堵剂 .凝胶型堵剂 . 沉淀型堵剂 .分散体型堵剂
1.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
选择性堵水剂
剖作业,成千上万方的注入,所用的颗粒直径小则
100目,大则几目,按颗粒“3架桥、1/9通过”理
论,地层渗透率可达数万达西以上。
高含水期油藏非均质现状再认识
达西渗流定律理论已不完全实用 • 大孔道计算结果:表明已不是渗流问题 • 聚合物驱软件:无法拟合压力指标 • 凝胶类堵水调剖剂注入问题:岩心实验阻力系数 上百, 注入压力变化不大。 常规堵水调剖技术效果下降 • 堵水调剖效果变差: 80-90年代有效率达75%以上, 90年代以后,有效率大大较低,油井有效率不足 50%,水井调剖效果变差。调堵技术越来越先进, 而总体效果没有提高。调剖效果越来越差,难度 越来越大。
低渗油层 夹层 高渗水层
注入水
油
调剖剂
夹层
深部调剖示 (1)意图
注入调剖剂 调后水驱 调剖剂主要进入 注入水进入低渗油层, 高渗水层 绕过凝胶屏障后,进入
水层,增加了波及体积
低渗油层 高渗水层
注入水
油
调剖剂
深部调驱 (2)示意图
注入调驱剂 调后水驱 调驱剂选择性地 凝胶在注入水的作用下 发生运移,扩大了注入 进入高渗透层
矿物颗粒、空隙尺寸
扫描电镜、薄片、光刻微观模型 研究剩余油在空隙内部 的分布、数量和性质
第二级:小规模(Macro) 确定油藏特性:Ø,k , Ct , Pc , krp--So 实验室各种岩心实验、驱替实验、测饱和度 第三级:大规模(Mega) 注采单元内(间)对流体流动的主要障碍 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测试 研究剩余油在实际油藏内的分布状况
示踪剂技术研究进展
示踪剂的根本特征是其示踪特征,即示踪
剂与被示踪流体行为特征同步(如运动速度、
扩散速度、性态同步),或者二者之间具有可
以量化的联系,示踪剂的监测结果能够定量或
者定性的反映被示踪流体的运移规律和特征。 随着科技的发展,示踪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示踪剂的类型和检测手段
的更新,另一方面是示踪剂对流体的示踪由定
• 化学示踪剂具有用量大、需作业泵入、成本高、测 试精度低、部分对原油后加工及环境存在影响以及 解释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过多等缺点,因此呈现逐渐 淘汰的趋势。
示踪剂技术研究进展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
• 又称为第二代技术,属于七十年代技术,主要 以氚水、氚化烷烃、氚化醇等为代表,检测工 具包括液相闪烁仪等,检测最低检出限可以达 到10-9(ppb级)的级别。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由于用量少、井口直接加 入、易检出、价格便宜等优点。但是放射性同 位素示踪剂的投加、检测需要专门的人员和部 门,另外,还要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药剂管理 要求,因此需要联合专业部门来完成有关的测 试环节。
大孔道识别与计算
示踪剂产出曲线解释方法
示踪剂产出曲线的物理模型:
- 示踪剂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纵向扩散和横向扩散〕
- 示踪剂在均质油藏中的流动
(连续注入和段塞注入〕
- 示踪剂在非均质油藏中的流动
(多层叠加〕
800
¥ ® é °ê È ö Í ¿ µ ¾ ×¼ Ä ¶ Ô Ó Á
6000
600
4000
400
2000
200
0 1975
1980
1985
1990 ê È ±ä ¨ê © Ä ¶ Ê ¼ £ Ä £
1995
2000
0 2005
我国油田历年堵水调剖效果统计
改变水的流度 控制含水上升规律的因素—— ——注聚合物
5、孔道非均质:驱油效率 6、表面非均质:驱油效率
调剖堵水
4、孔间非均质:次生大孔道 调剖堵水 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
非正常出水原因: 油层纵向上非均质性;
次生高渗透通道的形成;
注采单元间的不平衡。
高含水期油藏非均质现状的认识
非均质恶化程度
(1)示踪剂解释结果:大孔道一般只占吸水厚度的
5%~10%,渗透率成百上千达西。 (2)聚合物驱现状:大庆聚合物过早突破问题, (3)现场调剖施工经验: 颗粒类、交联聚合物凝胶 堵剂的顺利注入,粘土、石灰粉、凝胶颗粒等现场调
水的波及体积
低渗油层
高渗水层
注入水
油
调剖剂
油藏的非均质性——普遍存在的现象 ——储层的非均质性从宏观到微观
可分为不同层次;
——不同层次非均质性对不同开发
阶段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储层的非均质性从宏观到微观分类:
1、层间非均质:Ev
2、平面非均质: Ea
开发层系划分
布井方式
3、层内非均质: Ev Ea
堵水调剖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赵修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目
录
1.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
2. 油藏工程技术研究
3.堵水调剖决策技术 4.堵水调剖堵剂技术
5.堵水调剖工艺技术
1.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
油井五大问题: –砂、蜡、水、稠、低等. 注水井的问题: –出砂,吸水剖面不均匀或水注不进去等。
1. 堵水调剖技术概述
对策
●两相流体流度比 调剖堵水 (形成非活塞式驱替,正常出水) 技术 ●储层的非均质性 (形成水窜,非正常出水) ●油田开发方法 提高决策的 科学性 (人为因素,恶化/改善出水)
近井地带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