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公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最后一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这一社会变革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
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派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黄金时代!
本课分为三目内容。
第一目: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主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第二目:思想家老子。
主要讲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第三目:百家争鸣。
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的思想主张。
重点是孔子和百家争鸣;难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二)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①知道孔子。
②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三维目标
处理方法:通过设计名片活动了解、介绍孔子,学以致用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借鉴作用;模拟稷下学宫的历史情境,通过表格法来了解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四)教学难点
难点: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处理方法:通过成语故事了解道家的思想主张,避开深奥的哲学原理,取其强弱转化的观点,侧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创设情境层层导入化难为简,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设计对比、小辩论等方
法,理解、再认、应用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二、说教法
1、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
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因此,本堂课在设计之时,就是依据这个标准,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
因为是农村中学,因此在设计之中也考虑设计补充了不少知识点,对一些史料进行了详细说明。
2、教学方法
①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层层设疑,启发式教学化解难点。
②互动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多层次激励评价学生。
③开放式教学法:设计讲故事、穿越历史、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辩论等教学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反馈调控措施
在上本课之前学生已对本课进行了预习,全面了解了知识点。
本课在设计时,对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设计了“当堂检测”,进行反馈测试;在本节课的最后,联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利用不同学派的思想解决问题,对本节所有知识点又进行了一次集中反馈。
课堂中采有口试。
本课的家庭作业设计了一张小型的测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检测。
家庭作业采用笔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以激励的语言促进他们合,培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4、教学手段: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①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在关孔子办学的内容,语文课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的背景已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课前布置预习作业促进课上对儒家思想的学习。
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新生正处于童年时期向少年时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
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自己的观点,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而本课的内容中思想家众多,政治思想理论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
为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设计鼓励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应用。
2、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这一堂课我就是遵循这一原则,让学生利用教师给的材料和方向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利用表演、质疑、想象、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归纳历史的能力。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总设计思路:
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讲故事、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演示、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通过学以致用、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设计的板书是表格式。
以表格形式将派别、代表人物、时期、著作、主要思想进行展示,通过表格对每个学派有代表人物作横向、纵向比较,理清各派学说的联系和区别,更直观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六、说预期教学效果及评价分析
1、本课预期第一个高潮在“你还知道哪些孔子论述学习的言论”。
因为学生
刚刚才学完成《论语十刚》有很好的知识基础,所以发言会非常积极,将达到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2、预期第二个高潮是“学以致用”。
教师要打破孔子思想和教育成就界限,引导讨论更充分:如讨论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可结合同学关系予以阐发,同学之间要互利双赢、理解尊重他人、宽容和谐。
激活学生思想,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3、大讨论:“事物的强弱怎样实现人为的转化?”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讨论后明白,努力可以改变一切,达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4、在讲百家争鸣的背景之时,从周总理的立志引入,就是让学生明白不同时期人树立的目标也会不相同,从而明白因为社会动荡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浅入深,从而更让学生明白自己理想树立更要联系生活实际,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本课的最后一个高潮是巩固练习“思想超市”,面结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让学生活学活用,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这样的设计学生兴趣高涨,每个学生的意见又具的独特性,势必会达到本课的高潮。
6、本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紧扣孔子和百家争鸣中心内容,设计更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名片、讲故事、穿越历史、小辩论,寓教于乐。
7、采用多种方法创设历史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既突出了重点,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历史学习归纳综合能力。
8、小组合作和交流以老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意识为前提,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
教学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是看教学是否真的为学生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否真的有效,思维的深度是否真的达到,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有效课堂。
9、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探索方法的渗透。
现此同时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这正如英国的大教育家期宾塞所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去发现。
10、教学中的不足,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历史专业知识基础薄弱,教学中难以有较大的发挥;农村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知识面较窄,导致课堂上教与学的不稳定性,变数较大;本课知识内容繁多,除孔子之外,其他思想家的个人经历无法进行介绍,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