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罪的加重情节分析——论“入户抢劫”抢劫罪的加重情节是指行为在符合普通抢劫罪的基础上,因具有法定的加重处罚情节而使其法定刑升格的情形。
我国1979年刑法典关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只规定“情节严重的或者致人重伤、死亡”,理论上将其概括为情节加重犯和结果加重犯两类。
为了便于司法操作,1997年刑法典将上述两类加重情节细化为8种具体情节:即:(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7)持枪抢劫的;(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由于对以上加重犯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起刑点就是十年以上,还可能判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因此对这些情节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立法对这些加重处罚情节表述的抽象性和语言本身的多义性以及案件自身的复杂多样性,自1997年刑法典实施以来,围绕这些加重情节的理解与适用产生了诸多分歧。
刑法的适用应当以贯彻、体现刑法基本原则精神为要旨,现代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义之一就是禁止使用残酷暴虐的刑罚,追求刑罚适用的实质合理性。
正是在此意义上,刑法解释方法才显现其重要性。
200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加重情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是这也未完全消除人们理解上的分歧。
2005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又下发了《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再次对一些争议问题作了进一步解释,由此可见抢劫罪加重情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因此,对抢劫罪的加重情节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仅就“入户抢劫”进行详细论述。
笔者认为,立法者加重入户抢劫的立法本意,主要是因为入户抢劫严重破坏了人们对家的安全感。
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人们在外提防着各种意外和不便,在家则可以无拘无束,悠然自得,身心完全放松。
人们在家中充分感受到自由和安宁,在心理上家是最安全、最自由的地方,没有任何环境比关起门来的家更使人感到安全,人们在这个空间内没有任何自我防备的心理准备。
家也是财产的安全存放场所,因此可以说,家是人们最基本、最依赖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庇护所,同时也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最后屏障。
如果人们在家中都没有安全感的话,那么整个社会怎么谈得上安全?人们一旦丧失最基本的安全感,对法律的信心也会丧失。
再次,由于被侵害的公民身处相对封闭的户内,与外界相对隔离,当其突然遭受入户抢劫行为的侵害时,被害人的反抗活动必然受到空间限制,并且往往因不易于与外界联系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大了侵害者的危害性和被侵害者的危险性。
所以,入户抢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予严厉打击。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入户抢劫”呢?《解释》第一条规定:“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
一、对“户”的理解刑法所保护的“户”应具有以下特征:(1)私密性,“户”能够为公民提供安全感可以避免他人的干扰和窥探,未经允许,他人不得随意进入;(2)日常生活性,即功能性,“户”是公民日常生活起居的处所,这是“户”的功能特征,区别于生产经营的店铺和办公场所;(3)相对封闭性,“户”应该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从而具有一定的防危和保障功能,这是“户”的状态特征①。
《意见》作了如下规定:“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
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户”。
在司法实践中,对“户”的理解主要分歧的焦点在于“户”与“室”的区别。
“室”指屋子,可以理解为房子等空间范畴,既包括“户”,也包括办公室、商场、旅馆、宿舍等与“户”相区别的“室”。
“室”具有一定开放性,因此与“户”是有很大区别的。
“户”应从动态上理解,“室”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可以类比做“户”,因此,在理解“户”时,要结合其功能特征和外观特征,不能仅以外观特征这一个方面来判断“户”。
如果混淆了“户”与“室”的概念,势必夸大“户”的范围②,从而扩大“入户抢劫”这一加重情节的适用范围,①罗娟娟、张勇辉:《入户抢劫之“户”的认定》,《今日南国》2008年第2期,第190页。
②沈志民、高晓春:《抢劫罪加重处罚情节疑难问题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有悖于刑法的谦抑性。
1.当居住场所与生产经营场所混杂时,如何认定“户”?在我国,存在大量的“前店后院”式的场所,这些场所一般为公民私人开设,使用的房屋归经营者本人所有或者租用,在司法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抢劫案件发生在这些场所中。
行为人有的是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抢劫;有的是趁夜深人静;停业休息后实施抢劫;有的是抢劫店铺商品;有的是抢劫床头橱柜中的财物。
对于这些行为,是否应认定为抢劫,争议很大。
有观点认为,这种生产经营和生活居住合为一体的场所不能认定为“户”,因为其主要的功能毕竟是经营活动,虽供经营者居住,但经营者居住在此也是为了看管经营商品①。
笔者认为,在对该类场所理解时,应对其作区域和时间的划分。
如果经营者生活和经营的区域划分比较明显,房屋前后用砖墙或其他障碍物隔开,使得内部生活区域与经营场所相对分离,则行为人进入生活区域内抢劫的,属于“入户抢劫”,而抢劫行为发生在经营场所的,则只能认定为一般的抢劫,而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如果房屋空间狭小,生活和经营区域难以明显划分,就应该以作案的时间来判“户”。
如果在营业期间②,不特定人员也可以来此自由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易,故不能认定为“户”;如果处于非营业期间③,该场所便具有了私密性、日常生活性和相对封闭性而可以被认定为“户”。
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行为人以购买物品为名,诱骗已经不再从事经营活①吴保宏;《如何认定“入户抢劫”》,《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第108页。
②是否白天在所不问,如经营者通宵营业。
③是否夜晚在所不问,如经营者白天闭店休息。
动的被害人开门而进入室内抢劫的情形,则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因为该时段已经不再属于经营期间,并且经营者是可以拒绝行为人的购买要求的,这是与在正常经营期间进行抢劫不一样的。
2.宾馆旅馆是否属于“户”?旅馆是接待旅客住宿的地方,主要包括旅馆、宾馆、招待所、客栈、度假村等。
旅馆具有公共性,不属于“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人流量大,封闭性较小,通常也很少有居住者把旅馆当成家,长期固定居住,并且存放大量贵重财物,居住者事实上也是以旅客的身份入住,即为客,那么也就谈不上对于家的安全感,从而也不能认定为“户”。
3.集体宿舍是否属于“户”?有观点认为,尽管集体宿舍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居民住宅,但对于在较长时间内相对稳定居住其间的人来说,集体宿舍实际上就是其日常意义上的居民住宅①。
笔者认为,集体宿舍是用于休息的地方,同时又是群体活动的地方,人们不可能把整个房间视为自己的排他场所,心里感觉仍与家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将其认定为“户”。
4.临时工棚是否属于“户”?如果临时工棚居住较多人员,类似集体宿舍的,由于他人可以自由出入,其私密性和排他性都很差,不能视为“户”。
但是如果某个工人全家人都生活和居住在临时工棚,以此作为家庭居住场所,具有私密性和排他性的话,可以认定为“户”。
①林必金:《入户抢劫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司法认定》,《人民司法》2002年第6期,二、对“入户”的理解要正确理解“入户抢劫”,主要着眼于以下两方面:一是行为人入户前是否有抢劫等犯意,二是行为人入户的方式是否带有攻击性。
首先,“入户抢劫”犯罪中,行为人在实施入户抢劫行为前,一般就具有抢劫财物的故意,即在入户行为与抢劫行为之间存在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而为了其他目的入户后,而产生抢劫犯意的,不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有的观点认为,只要入户目的具有非法性,入户后实施了抢劫行为,就可以认定入户抢劫了。
也有观点进一步认为,只要行为人入户时具有犯罪目的,入户后实施了抢劫行为,就可以认定为入户抢劫了①。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是有违立法目的的,仅仅根据入户具有非法性或其他犯罪目的就认定入户抢劫,势必扩大入户抢劫的范围。
例如行为人带着嫖娼、赌博、购买枪支等非法目的进入被害者家中进行嫖娼、赌博、非法买卖,事后起意抢劫,就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理由是:首先,行为人的入户的非法目的与其后来的抢劫行为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抢劫行为不属于入户时就具有的预谋行为;其次,行为人入户,是得到了被害人的同意,被害人是在没有陷入错误认识的情况下自愿让行为人入户的。
另外,抢劫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是基于其他某种合法正当理由进入他人住所后,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并没有使用非法手段入户,也不属于“入户抢劫”,例如修理工入户进行维修,看见女主人势单力薄,便临时起意抢劫的情况。
但是①项谷、高维:《预谋型与转化型“入户抢劫”的司法认定》,《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1期,如果行为人为实施抢劫而欺骗被害人开门从而入户实施抢劫,即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入户的,仍然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因此,一旦入户目的具有非法性,就将其规定为“入户抢劫”,显然是不合理的。
那么要构成“入户抢劫”究竟在主观目的上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解释》第一条规定“入户抢劫”的目的指“为实施抢劫行为”,即仅仅将入户的目的限制于为了进行抢劫行为,才能构成入户抢劫,即入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抢劫。
《意见》则进一步规定其目的是为了“实施抢劫等犯罪”,由“等”可以看出,入户的目的除了为了抢劫,也包括其他的犯罪。
那么对于《意见》中的“等犯罪”应当如何理解呢?显然,并不能理解为包括嫖娼、赌博、购买枪支等一切犯罪行为。
笔者认为,“等犯罪”即盗窃、诈骗、抢夺三种行为,因为《意见》特别规定了转化抢劫的认定,先行为就是盗窃、诈骗、抢夺三种行为,这就说明了以盗窃、诈骗、抢夺为目的入户的也会构成入户抢劫。
同为财产犯罪,四种行为在性质和构成要件上有相似之处,并且以盗窃、诈骗、抢夺为目的入户实施抢劫行为,使得目的和行为具有密切的因果联系,所以此处的“等”应该理解为盗窃、诈骗、抢夺三种行为。
但是也希望司法机关做出更明确的解释,消除法律适用上的分歧,做到刑法适用的统一和平等。
三、“户”是否仅限于被害人的“户”?司法实践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行为人进入A家抢劫了并不居住在A家的B,那么,也能认定为“入户抢劫”吗?入户抢劫的对象是否必须针对户内的家庭成员?有观点认为,由于刑法对“入户抢劫”行为打击的目的在于保护户内家庭成员的人身、财产权利,故入户抢劫是针对在户这一特定范围内居住的对象的身份而言的①;也有观点认为,入户抢劫与户内成员的身份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是因抢劫使其受到恐慌,就应该受到平等的保护,因为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是平等的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