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敬畏自然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敬畏自然同步练习

11 敬畏自然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chù。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________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lún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suì、高超的智慧。

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形见chù()精巧绝lún()深suì()(2)文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A.神秘莫测B.高深莫测C.变幻莫测(3)语段中画线句中的“死”字为什么要加引号?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B.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

C.任何“可以理解”的犯罪动机,在生命和公共安全面前都相形见绌....;任何原因和理由,相比无辜的受害者,都软弱无力。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3.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2)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

()(3)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4)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4.把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

当“拯救地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的问题。

①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②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5.《敬畏自然》是一篇________(体裁),作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10题。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安鸟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

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

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

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6.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中“这种”指代什么?7.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结合选文概括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8.“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请你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并体会该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9.文章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作者说这句话的理由是什么?10.从选文看,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什么观点?课外拓展类文赏析展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1~14题。

再提“敬畏自然”刘华杰①2005年东南亚海啸过后,中国国内出现“敬畏自然”之争,参与者众,敬畏自然还被一些唯科学主义者扣上“反科学”的帽子。

当年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并没有被彻底讨论,现在倒是可以重议一下。

②日本这场海啸与东南亚那场灾难差不多,要论责任,大自然当然有责任(前提是把大自然设想为一个行为主体,我们人类共同体中的一员。

注意,在人类出现之前,大自然早就那样行事了),但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人类自己,居民的房子太靠近海岸,特别是没有留出10~20米的海拔高度。

日本古人是知道海啸为何物的,是了解它的“习性”的,如今英文tsunami(海啸)一词就来自日文。

以人之力,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真正对付海啸。

如果现代人类对大自然有所敬畏,不去无谓地挑战大自然,不把县城建在板块边缘和大断层上,灾难发生时人员伤亡就会少很多。

③现在日本核电设施在自然灾害中出问题,再次提醒人们:世上没有纯粹的自然灾害,天灾和人祸总是搅在一起,而高科技与现代性加强了自然灾害的后果。

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大型的建筑等,当然更包括“定时炸弹”——核电站,这些高科技产物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对人类造成的灾难远远大于灾害本身。

④人们经常问,什么能源是安全、清洁的?其实,一切都是相对的,只要人类的欲望越来越大,什么能源也不可能是完全安全、清洁的。

核能是相对安全和清洁的,但也仅仅是相对,太阳能、水电也是如此。

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相对的。

实际上越“文明”,某些方面也越脆弱,这是辩证法。

⑤在唯科学主义盛行的国度,人们还习惯于认为科技进步可以提供更多更安全的能源。

从局部来看,这话并不全错,但是从稍大一些的全局来看,情况会发生质变。

单纯的科技进步,不但不能降低风险,还会加剧风险。

最为典型的当然还属核电站,这一高科技所带给人们的利益就目前来说远小于它的危害。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全世界正在运行的各种类型的核电机组443个,总装机容量为36 967.8万千瓦,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但是每年产生的大量核废料以及潜在的风险却危及整个地球的存在。

⑥东南亚海啸死亡20多万人,不是第一次,日本这次海啸伤亡多少还不清楚,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大损失。

世界各地无数海岸无数的货运码头、海滨旅游度假村、海景房,也可能受到大自然的洗劫。

海啸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无法消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避开它,与自然对撞,损失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⑦总之,人类不可以太嚣张,顺应大自然、主动规避风险是最明智的选择。

忘乎所以,只有死路一条。

人类也不要幻想大规模地改造大自然。

大自然自身的演化是缓慢的(地震、火山喷发等是其平常行为的一部分),人的快速改变只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最后吃亏的还是人类自己。

⑧当然,这里没有反科学的意思。

科技还需要研究,但目的要变一变。

它不是用来攫取高额利润,不是用来消灭异己,而是真正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选自201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报》)11.第②段说“日本这场海啸与东南亚那场灾难差不多,要论责任,大自然当然有责任,但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人类自己”,阅读文段,说说人类自己有哪些责任。

12.请联系生活说明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13.课文《敬畏自然》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请找出选文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14.请你谈谈读完选文后的感想。

表达交流15.人类是征服自然,还是对自然保持敬畏?这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作者将大自然拟人化,令我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但也有学者以犀利的语言驳斥本文的观点。

看下面的资料再作思考,看看自己的理性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

(1)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

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

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2)胡锦涛同志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3)假如未来有一天,有一颗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例如用核武器轰炸)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大自然”坐以待毙?体验中考16.(2013·江苏盐城中考)光伏产业是盐城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的新兴产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提取关于“光伏发电”的三个关键词语。

光伏发电的主要原理是半导体的光伏效应,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光伏发电应用广泛,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器,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无处不在。

光伏发电前景广阔,在21世纪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

(摘引自“百度百科”)(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参考答案1.(1)绌伦邃(2)B (3)这里的“死”字具有特殊的含义,表面上看是死的,其实是有生命的。

2.A 解析:A项,“沾沾自喜”是贬义词,与句意不符。

3.(1)比喻(2)拟人(3)反问(4)排比4.③①②5.议论性散文人应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课内品读6.解析:把握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联系前后文。

参考答案: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7.解析:寻找标志词或句子,理清层次,“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一句标志着这一段分为前后两层,再紧扣“无知”概括意思。

参考答案:①虽然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但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②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也许在后人看来,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③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④作者认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他们看来,人类智慧算不得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