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试题(一)一、名词解释6*5=301.季节性强度指数2. 旅游流3.旅游社会容量4.旅游动机5.条件价值评价法6. 旅游开发二、简答题4*10=401.简述旅游决策过程2.简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模式3.简述旅行费用评价法4.简述旅游环境保育的理论方法与内容三、论述题2*15=301.结合现代国际旅游需求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中国国际旅游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自己的拓展策略。
2.论述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指导性答案一、名词解释6*5=301.季节性强度指数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是分析由季节性所引起的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计算公式为R =()∑=-12121233.8i ix 。
R 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度指数,Xi 为各月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
2. 旅游流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
3.旅游社会容量社会容量(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是一种“需求导向型”计算模式,是指旅游者和当地人口所能承受的因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文化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
4.旅游动机促使旅游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通常被称之为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激励旅行游览的主观愿望和要求,是满足旅游需求的内在考虑。
5.条件价值评价法条件价值评估法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评估法,是在假想市场情况下,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某一资源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的支付意愿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6. 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是在一定国土范围内,为吸引和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培育等综合性的社会和技术经济活动。
二、简答题4*10=401.简述旅游决策过程(1)认识需要阶段——认识过程旅游者在旅游决策前,要认识所购买的旅游产品,要明确哪个产品符合自己的旅游偏好。
然而,由于旅游产品购买过程和消费过程不同步,旅游者在购买前不可能看到旅游产品,只有通过搜集资料、借助旅游企业的推介或亲友介绍,才能对旅游产品有个大体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知识、经验都在发挥作用。
(2)评价筛选阶段——情感过程旅游者完成了对旅游产品的认识过程后,往往需要根据主客观因素,对几个产品进行比较,在多个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
筛选过程与旅游者的情感因素有关。
在众多旅游产品中,旅游者对某种产品产生喜爱、偏好、愉悦的情感,就会做出购买该产品的决定。
情感过程和旅游者的个性及社会因素有关。
活泼好动的旅游者,往往对宁静肃雅的旅游产品不感兴趣,不会做出购买该类产品的决策。
(3)决定旅游阶段——意志过程旅游者在经历了认识、情感两个心理活动过程后,还要经过意志过程才能最终做出购买旅游产品的决策。
意志过程是旅游者为达到预定目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意志过程和外部刺激与旅游者自身心理特性有关。
2.简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模式(1)开发原则:a.独特性原则b.市场导向原则c.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性d.游客参与原则e.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2)开发模式:a.经济不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经济不发达地区一般与资源的原始性、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缺乏等特征联系在一起。
鉴于这种情况,对这类地区的资源开发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就要解决旅游交通问题和旅游设施的规划建设;对于资源价值高的区域,对旅游者吸引力强,但由于区位一般,开发资金相对缺乏,可以采取重点开发模式,即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发受市场欢迎的项目。
而对于资源价值一般的资源,在开发时就应该找准定位,走差异化路线,突出独特性和稀有性。
通过对资源的精包装和精打造,以鲜明的形象与独特的定位来取胜;要注意开发与保护的协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构建一个好的融资模式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滚动发展。
;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参与性和收益的分配机制。
b.经济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开发旅游已有一定基础,特别是供给保障系统比较健全,客源比较有保障,经济基础稳固等。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要围绕中心城市,健全区域旅游资源结构,树立资源品牌和旅游区域品牌。
这类地区资源开发时应该侧重以下几点:在资源开发中也应该追求精品,实现资源的高品位开发,深度挖掘资源的内涵。
在开发格局上要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旅游开发向四周辐射的格局,从而形成一个大的旅游区;对发达地区的高价值旅游资源开发应该走全方位开发路线,即资源的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各类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和旅游活动内容的丰富性;要实现动态开发,不断地为旅游资源注入新的活力。
3.简述旅行费用评价法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 简称TCM)是非市场物品价值评估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
主要有以下四种具体的评价方法:(1)分区旅行费用模型(ZTCM)。
ZTCM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模型,基本形式是Vhj/Nh=f (Phj ,SOCh ,SUBh),其中:Vhj为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出的一定时间内从h区域到j旅游地旅游的总人数;Nh为h区域的人口总数;Phj为h区域游客到j旅游地的平均旅行成本;SOCh为h 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向量;SUBh为h区域旅游者的替代旅游地的特征向量。
区域一般取完整的行政区划单位。
(2)个人旅行费用模型(ITCM)。
ITCM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TCM 模型,其中因变量是个体或家庭在每个时期内旅行的次数。
该模型能够把旅行时间、旅行成本及社会经济变量结合进去。
ITCM 的需求函数一般具有以下形式Vij = f (Pij ,Tij ,Qj ,Sj ,Yi),其中:Vij为个体i 到j旅游地的旅游次数;Pij为个体i 到j 旅游地旅行产生的旅行成本;Tij 是个体i 访问j 旅游地发生的时间成本;Qj为个体i 对j 旅游地的感知质量的向量;Sj为可能的替代地的特征向量;Yj 是个体i的家庭收入。
其优点在于更多地考虑了数据的内在变化,而不是依靠对区域数据的聚合,因而在统计上更有效率;另外,应用较少的调查数据就可以推导出旅行函数。
(3)随机效用模型(RUM)。
又称离散选择TCM 模型。
RUM 能够对纳入消费者考虑范围的不同游憩类型或游憩地点的偏好进行估计,它在处理效用最大化框架下的具有不同游憩属性的多地点选择问题方面的能力,对经济学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它能够处理连续TCM 模型无法处理的“零访问”和替代地选择问题,对于处理质量差异明显不同的游憩地点的替代问题十分适用。
RUM不产生常规的需求曲线。
(4)内涵旅行费用模型(HTCM)。
它描述了旅行费用与景点特性之间的关系。
HTCM 与RUM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把地点的质量纳入游憩效益的分析范围;差异在于,HTCM把地点的各种属性看作是捆绑在一起购买的不同的产品,而RUM 是把质量看作一个指数,这个指数是通过检验消费者对不同地点的离散选择的估计得出来的。
4.简述旅游环境保育的理论方法与内容(1)理论方法①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也称为环境容量,是指旅游地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存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游客的特征,包括进入这一地区的外来游客的所有特征,第二类是旅游区及其居民的特征,如自然环境特征、经济结构与经济开发、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政治组织、旅游开发程度。
此外还要考虑所有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及政治的。
②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理论该理论指出,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状况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容忍的环境改变设定一个极限。
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到达预先设定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
LAC理论的管理过程:确定规划区的课题与关注点;界定并描述旅游机会和冲突;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的监测指标;调查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资源状况标准和社会状况标准;根据所确定的课题、关注点和现状,制定旅游机会类别替选方案;为每个替选方案制定管理行动计划;评价替选方案并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实施行动计划并监测资源与社会状况(2)旅游环境保育内容①自然环境保育②人文环境保育③旅游资源保育④旅游氛围培育三、论述题2*15=301.结合现代国际旅游需求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中国国际旅游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自己的拓展策略。
略2.论述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目的之一就是进行资源开发,实现资源综合价值。
所以,进行资源的开发价值评价是最基础的一步。
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涉及要素比较多,评价内容比较复杂。
主要介绍与资源开发最相关的几个评价要素。
(1)区位环境评价区位环境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与周围旅游区的关系。
区位环境往往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开发规模、线路布置及利用方向等。
旅游资源区的交通区位条件也决定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
旅游资源分布区与另一旅游资源分布区之间相互联系的区位,既影响到资源本身开发价值,也影响到它的吸引效应和联动效应。
(2)客源市场评价客源市场调查与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步骤,也是开发前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足够的客源是旅游区生命延续的保障,一般而言,足够的客源就代表了相应的收益。
在对客源市场进行评价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客源市场时空的连续性、客源市场经济水平、客源市场出游意愿及偏好。
(3)经济环境评价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的经济环境紧密相关。
一方面,资源开发除了资源这个核心条件外还需要相应的硬件辅助设施,这些设施包括旅游设施、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是否健全和完善,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建立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适应。
如果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不足以承受大量外来游客短期旅游生活对行、游、住、食、购、娱等多方面的负担时,就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到该地其他方面的发展需要,最终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贫困地区在物资、资金短缺的条件下,仍坚持向旅游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则会造成当地物价飞涨,旅游行业的暴利带来其它行业的萧条。
(4)社会、政治环境评价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居民开放意识、政府及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社会风俗习惯和居民的文化素质等。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局势和地区社会治安状态、国家和地区政策、对旅游行业的支持、给予投资者的优惠条件以及对客源市场的政策等。
社会和政治环境对客源市场、游客的满意度和经营者都存在影响,因此进行资源开发前必须充分评价社会和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