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院校智慧校园整体规划方案

中职院校智慧校园整体规划方案

中职院校智慧校园整体规划方案(系统平台硬件-软件类)目录第1章项目概述 (5)1.1项目背景 (5)1.1.1 政策大力支持 (5)1.1.2 教学创新改革需要 (5)1.2智慧校园内涵 (6)1.3新常态下智慧校园发展趋势 (6)1.4智慧校园建设必要性 (7)1.5智慧校园建设效益 (8)第2章现状及需求分析 (9)2.1信息化现状分析 (9)2.2信息化现存问题分析 (9)2.3整体需求分析 (11)2.3.1 业务及功能性需求 (11)2.3.2 非功能性需求 (14)第3章项目建设规划 (15)3.1建设目标 (15)3.2指导思想与原则 (17)3.3建设内容规划 (18)3.3.1 规划原则 (18)3.3.2 内容规划 (19)第4章详细方案设计 (22)4.1应用支撑平台 (22)4.1.1 中职学院信息标准规范 (22)4.1.3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 (25)4.1.4 内容管理系统 (28)4.1.5 数据交换平台 (29)4.1.6 云平台设计 (32)4.1.7 移动校园平台 (33)4.2应用软件系统 (36)4.2.1 招生就业管理系统 (36)4.2.2 迎新管理系统 (37)4.2.3 学生管理系统 (37)4.2.4 教务教学管理系统 (39)4.2.5 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42)4.2.6 顶岗实习管理系统 (50)4.2.7 人事管理平台 (53)4.2.8 办公自动化(OA)系统 (56)4.2.9 图书馆管理系统 (61)4.2.10 3D虚拟校园 (74)4.2.11 决策分析平台 (77)4.2.12 综合实训平台 (85)4.2.13 校企管理系统 (85)4.2.14 精品课程制作平台 (86)4.2.15 在线学习系统 (87)4.2.16 在线考试 (88)4.2.17 统一报表平台 (89)4.3原有系统集成整合 (91)第5章信息安全设计 (92)5.2安全体系解决方案 (93)5.2.1 物理层安全技术方案 (93)5.2.2 网络层安全技术方案 (94)5.2.3 应用层安全技术方案 (96)5.3数据备份方案 (98)5.4安全管理方案建议 (99)5.4.1 安全体系建设规范 (99)5.4.2 安全组织体系建设 (99)5.4.3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99)5.4.4 安全管理手段 (100)第6章项目实施 (101)6.1项目实施计划 (101)6.1.1 项目组织机构 (101)6.1.2 项目人员构成和相关职责 (102)6.2项目实施过程 (108)6.2.1 合同签订 (108)6.2.2 项目组成立 (109)6.2.3 前期调研 (109)6.2.4 详细方案设计 (109)6.2.5 实施准备 (109)6.2.6 安装和调试 (110)6.2.7 系统初验 (110)6.2.8 系统试运行 (110)6.2.9 系统终验 (111)6.2.10 实施过程文档管理 (111)6.2.11 专家组监督和监察 (112)6.3项目风险与对策 (112)6.4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114)6.4.1 校领导重视 (114)6.4.2 组建运行保障机构 (114)6.4.3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115)6.4.4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115)6.4.5 建立科学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运维流程 (117)6.4.6 日常培训机制 (117)6.4.7 系统应用考核 (118)6.4.8 建立企业支持技术队伍 (118)第7章售后与培训 (120)7.1售后服务 (120)7.1.1 保修范围 (120)7.1.2 服务费用 (120)7.1.3 响应时间 (120)7.1.4 技术支持方式 (120)7.2项目培训 (122)7.2.1 培训内容 (122)7.2.2 培训方式 (123)7.2.3 培训人员配置 (124)7.2.4 培训资料 (124)7.2.5 培训管理与考核 (124)第1章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1.1.1政策大力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明确要求: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3.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4.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

规划就“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1.1.2教学创新改革需要使得学校师生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信息共享程度、教学资源获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项目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教育信息化政策为导向,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帮助中职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信息共享、丰富教学手段,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1.2智慧校园内涵智慧校园是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感知等信息技术,打造物联网、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校园。

智慧校园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1.3新常态下智慧校园发展趋势国内中高职信息化建设精力主要集中在IT基础设施、部门级独立应用上,该阶段最大特点就是“重硬件、轻软件”。

而随着用户对信息化诉求的转变及各种信息技术的促进下,中高职教育信息化呈一种新的趋势,即中高职信息化建设领域未来的发展主要围绕综合服务、资源共享、协作应用、移动应用、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层面展开。

1.综合服务面向师生的综合服务是未来中高职信息化建设的主流趋势,信息化需要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师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2.资源共享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在中高职领域的不断发展,使得中高职的信息化发展必然向智能化、自动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与共享,并可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快速、便捷的获取信息。

3.协作应用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包含各个层面的用户群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涉及大量围绕教学、科研、日常生活的协作互动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未来中高职信息化建设的主题。

4.移动应用随着3G/4G技术的不断成熟、3G/4G资费的不断下调,使得更多的学校有条件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更贴身更便捷的信息化服务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学校的信息化资源。

5.物联网物联网的兴起,为校园安全、节能环保工作带来新的思路,未来中高职将逐步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智能化环境,为创建“平安校园”“节约型校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6.云计算技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在中高职领域的不断渗入,使得未来中高职的信息化发展必然向云计算的方向进行发展。

其实,云计算提供了一种管理大量虚拟化资源的方式,它们可以被自动的汇聚并提供服务,可以弹性的进行服务的提供和扩展。

云计算不仅带来了新技术,如:虚拟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大大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效率;更带来了一种新的服务交付模式、一种服务化的理念,对提升用户体验、改进教学手段和创新管理文化都带来了新思路。

1.4智慧校园建设必要性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也是中职学院抢抓机遇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必由之路。

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可以配合学校二次创业。

帮助中职学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职业品牌、增强产业发展,其建设水平是中职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形象的重要体现。

1.5智慧校园建设效益1.教学改革利用信息手段改进教学模式,提供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加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沟通效率。

1)改革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2)丰富教学资源3)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2.管理改进提供完善的应用系统支撑,积累高质量的业务数据,整合业务流程,提升业务运行效率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1)使校园环境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延伸,克服多校区的障碍2)提高各部门协同效率,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3)全局业务整体把握与监控3.服务延伸利用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的互动交流;加强校际之间,学院与社会的沟通,拓展视野,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学院良性发展。

1)提供校园文化的发展园地2)提供学校对外交流服务的窗口3)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2章现状及需求分析2.1信息化现状分析中职学院是校园信息化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很早就开始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人文素养的提升。

在过去几年里,学校投入相当的经费进行了校园信息通信网络、计算机等基础硬件设备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硬件基础支撑体系。

同时,为了实现部分业务的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引进部分学校应用软件和平台。

总体来说,中职学院信息化建设已初显成效。

2.2信息化现存问题分析中职学院信息化建设已有成果能够满足学校过去日常办公、管理的需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整体规划学院早期信息化建设都是立足于解决本部门业务管理需求,没有从学校层面进行整体规划,业务全景模糊,信息化体系残缺,缺乏一套科学、健全、可持续化的智慧校园应用建设指导体系。

2.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信息孤岛严重学校现有应用系统来源较多,有自行开发、外购、上级单位下发,每个应用系统采用的编码规范、开发语言、技术架构、运行环境、数据库等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交互较弱,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无法联动和更新,阻碍了各部门之间业务协同。

3.原有应用陈旧、单一,应用效果不佳原有应用系统在一定程度都存在着技术架构的落后,造成系统运行效率不高,性能不稳定等现象。

另一方面,原系统在搭建时未充分考虑学校实际业务的需要,致使原系统在与当前的业务开展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匹配和不吻合,既有原系统中的功能缺失,也有原系统一些功能的浪费。

4.多重身份和密码体系,多重登陆界面,师生使用方便性不够现有的校园网上面向全校师生访问的系统,各自维护和管理自己的用户信息,用户在访问不同的系统时,不仅需要输入不同的访问网址,而且还需要记忆不同的用户名/密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