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指导专题教案

家庭教育指导专题教案

家庭教育指导专题教案
首羡镇中心小学渠春花2007.5
一、目标:通过讲座,希望把前阶段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其他教师,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

二、对象:首羡镇中心小学
三、内容:
(一)家庭教育指导定义所谓家庭教育指导是指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以外的社会、儿童教养
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针对家长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需要,向家
长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一种社会公益性教育活动,是社会服
务家庭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指导特点1、学校对家长进行的家教指导是目前社会开展的各种指导中最直接最大量也是最有效的渠道,是学
校打破封闭走向开放,发挥教育辐射功能的一种尝试2、是一
种带有师范性质的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突破口之一。

(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目的与任务1、对家长: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教养态度,培养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包括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主动对子女实施适当的教育;根据子女的行为表现采取适当有效的教育行为,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成长。

2、对学校:有利于教师改进认知结构,完善能力结构,增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家教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促进学校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3、对社会:促进社区和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家长1、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家长2、不同身份家长
(五)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种类三大类共17种: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文字音像资料个别指导:国内交流书信来往电话联系家园联系册家访专家咨询集体指导活动:家长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教育开放活动亲子活动家长辩析会文字音像材料:情报板报材料家庭教育小报家庭教育报刊家庭教育录像家庭教育的广播电视电影
(六)选择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依据1、指导人员:指导者指导的目的、指导者已有的指导经验、指导者已形成的指导特长、指导者的状态。

2、指导对象:家庭教育问题的性质、家长对指导的要求、家长已有的基础水平、家长接受指导的状态。

3、指导过程:指导的内容、指导的时间、指导的场地、指导的组织。

4、指导效果:对象的参与性、家长素质的提高、家长行为的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指导模式只宜借鉴,不宜简单套用。

案例一:"老师,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有交给您了!"——家长误认为能"管"住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这是教师家访时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家长说这话时的心情多半是焦虑的、无奈的。

他们错误地认为,父母能管住子女,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的。

甚至在开家长会时,家长们往往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经验。


长的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

这种打骂等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需要堵,但更需要导。

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家长的种种管束如唠叨、爱打听行踪等,常使他们感到心烦。

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就服对立情绪,有了冲突与磨擦。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孩子观",把孩子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度"。

孩子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活,感到自己的独立要求得到理解,就能和家长格外亲切,两代人的感情就会得到协调,双方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流思想。

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

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

家长应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惩罚,使他们心服口服,甘愿受罚,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肯定,人都是渴望得到赞扬的,得到赞扬后,人的心情舒畅,信心倍增,他会喜欢给他赞扬的人,喜爱做给他带来赞扬的事。

案例二:
"为了你读书我们省吃俭用,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
些钱呀!——激励孩子的办法比较消极随着择校生增多,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也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诸多麻烦。

这些借读生和择校生进校后,底子薄,学习比较吃力,心理压力大,一进校就带上了自卑的帽子,而且班级人数多,班主任、老师的精力有限,对他们关注得较少。

某些家长常拿这样的话来刺激孩子:"为了你能读书,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多么大的阴影啊!一些学生在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自信心受到打击,长期这样下去易患精神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学生的周记中常流露出诸如此类的压力,思想包袱非常重。

在西方,年轻人被认为是"拥有犯错误的权利"的人。

孩子入学成绩偏低,说明学习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难免有跟不上的苦恼,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她)一起找原因,树立自信心;其次家长对孩子应做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如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或其他主客观条件,良好的愿望难免会落空,家长为此会作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行为。

在这方面,发生的悲剧还少吗?不少家长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商、学习基础等主客观条件,对孩子做出了恰如其分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而且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及实际情况不断为其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合理要求,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说服;既允许孩子犯错误,更允许孩子改正错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第三,家长应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

这些择校生经过升学考试的打击,大多比较懂事,能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

可以换一种方
式让孩子了解到家中经济的困难,父母挣钱的不易,从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以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

可以安排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陪父母上一天班或做一天家务,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务活的繁重,并要求学生写出切身感受,让同学从中懂得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听课,是多么来之不易,对父母也不再要求这,要求那了,还会与父母分担忧愁,在节假日勤工俭学,以补贴家用,同时在学习上更加刻苦。

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家庭教育的情况是独特的,经常变化的,所以模式也是各各不同。

要根据自己班级、家长的特点来创造,要鼓励模式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模式各有长短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要学会选择和创造。

中国这么大,情况不同,需要多种多样生动的模式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