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
5.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排比、比喻、反复)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读书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
四、拓宽积累,练笔迁移应用。
1.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也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像安塞腰鼓、海安花鼓这样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设计:14安塞腰鼓
场面之火烈
安塞腰鼓鼓声之巨大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后生之茂腾排比、反复
舞姿之变幻
布置作业:
课内: 完成小练笔:围绕中心句寻找安塞腰鼓的美。
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越的鼓声美,你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2.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相机解决。
3.结合学案,完成想象说话。
(三)感受“后生力量美”
1.交流展示:这铿锵激越的安塞腰鼓是谁敲打出来的?安塞腰鼓还好在什么地方?指名说。
出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者。……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写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赞美一番这些可爱的安塞后生。提示:
(1)以下词语可供选用:痛苦、现实、摆脱、茂腾腾、元气淋漓、存在、活跃、强盛、奇伟磅礴、惊心动魄、欢乐、梦幻、追求。
(2)如果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二、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一)感受“场面壮阔美”
1.后生们是怎样“捶”鼓的,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体会。
3.比较以下句子,了解句式特点,感悟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句式一: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2.黄土高原养育了怎样的后生?指名读,说感受。相机理解“元气淋漓”
3.探究点拨:既然是写后生打鼓,为什么不用“敲击”,而用“搏击”?生交流探究:“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与 ( )搏击;他们住窑洞,穿布衣,消化的是红豆角和老南瓜,用坚韧与( )搏击;他们战风斗沙,挑水打井,劳作之余擂起腰鼓,用乐观与( )搏击。”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播放画面,引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腰鼓表演画面。
2.提问: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学生交流看了表演的感觉是什么?
过渡:作者刘成章对安塞腰鼓发出了一句由衷的赞美,并且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你知道是哪句话吗?
【设计意图:学生需求在导入的基础上产生,目的是入课时紧紧抓住学生思维,迅速直入主题。目标定位为欣赏课,且用幻灯片展示能让学生明确任务,避免了思绪的分散。】
2.学生自由读第18至20节,说说读后感受。
3.从“一声渺远的鸡啼”中你读懂了什么?
4.联系文本,体会动静结合写法之妙。(板书:动静结合)
鼓声戛然而止,由静至动,又归于静。言犹未尽,情犹未了,一切尽在静默之中。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妙在何处?
教师总结提升: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句式二: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4.思考:句式一类型的排比句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式与表现安塞腰鼓的内涵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感受“鼓声激越美”
1.交流展示: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响声)
出示: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指导朗读。
(四)感受“舞姿艺术美”
1.交流展示: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奇丽的舞姿)
出示: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2.交流自己的感受。
3.指导朗读。
4.小结:如此绮丽的舞姿,连山河也感到痛快,观众呢?怎能不陶醉其中,浮想联翩,所以作者痛快地赞叹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生齐读)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3.掌握文中反复写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⑴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⑵品味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形象直观导读的感染、学生多种形式﹙高手读、角色读、齐读等﹚配乐大表演,以及引导学生在对活泼多样的语言进行感悟分析基础上的自主表达是完成教学重点的有效形式。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想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三、互动探究,领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
3.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我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课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类 别:小学语文
教材分析: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其生命和力量的宣泄是对黄土高原生命的礼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魂魄的再现。本文的最大特色是通过超人的语言文字美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其完美的、富有气势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运用铿锵的短句表现文章的内容;运用激昂的排比句层层递进渲染气势;运用激猛而强烈的节奏突显其神韵。
2.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意蕴内涵,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方面引领学生获得审美情趣,一方面指导学生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神韵进行有效的表达是突破难点的策略所在。
学情预测:安塞腰鼓虽是天下第一鼓,但因远离学生的生活,他们很难领悟安塞腰鼓的火烈、壮阔的场面,更难理解象征着的安塞人的精神。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很有必要,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体味课文的深意。
但是课上完后自己觉得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击鼓的后生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幻的舞姿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 背诵12至16自然段。订正学案。
教学反思: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