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单元七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分册)》教案
单元七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分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理解
能力目标:能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的幼儿选择合适的音乐游戏以及对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素质目标:
教学重点
0-6岁幼儿个阶段音乐游戏设计与组织
教学难点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手段
理实一体
小组讨论、协作
教学学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注释
单元七学前儿童音乐游戏
模块一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概述
(一)培养学前儿童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能力
学前儿童在音乐游戏中能主动大胆地去想、去唱、去表演,并将这一能力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根据学前儿童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年龄特点,通过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及动作,可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前儿童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学前期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决定人的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岁儿童已开始有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他们已经有意识地要去探索世界,并且会毫无保留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学前儿童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他们会难以接受,因此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音乐游戏“小老鼠与大花猫”,教师请儿童佩戴头饰扮演小老鼠和大花猫,表现小老鼠和大花猫的不同形态,不仅增加了学前儿童的兴趣,同时也赋予了游戏真实感。在活动中,儿童心情愉悦,同时也培养了躲闪能力。又如,在音乐游戏“蝴蝶找花”中,每当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蝴蝶,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再如,歌曲《小小蚂蚁》,儿童用动作表现小蚂蚁在搬运,同时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因此,无论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看,学前儿童都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前儿童的表现能力。同时,在音乐游戏中,还可以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学前儿童对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如使用手势、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学前儿童理解。
三、学前儿童音乐游戏与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游戏是音乐活动中最能吸引学前儿童的一种方式,以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学前儿童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等自由愉快的游戏中,培养音乐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音乐游戏是音乐教育中最易为学前儿童所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学前儿童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形式。在音乐游戏中,学前儿童能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因此,音乐游戏能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概述
1.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概念
2.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种类
(一)按游戏的内容和主题分类
按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音乐游戏可以分为有主题的音乐游戏和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两类。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类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例如,音乐游戏“小猫敲门”,可以由教师和儿童分别扮演“小猫”和“老鼠”的角色,然后根据游戏中的情节内容,分别模仿小猫轻轻地走路和躲藏、学猫叫,以及老鼠机灵、害怕等动作,按照游戏中的情节提示进行游戏。
第一部分,由儿童边唱歌曲边按词意用动作自由表演。
第二部分,由扮演“熊”这一角色的儿童或教师按音乐节奏走出来,而扮演“小朋友”的儿童则自由摆放造型,但不能动,一“动”就被“熊”发现(“吃掉”),必须退出游戏。
第三部分,舞曲音乐响起,未被“熊”发现的小朋友自由地随音乐跳舞。
游戏依次反复进行。在这种表演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有时教师为了突出儿童的表演动作与音乐性质、节奏和结构的一致,可以灵活随机地改变音乐的顺序,如在小朋友正在跳舞的时候,突然插入“熊走来”的音乐等,以增加儿童的音乐与动作表演的一致性,增强游戏的情趣性。附《熊和石头人》曲谱:
(1)游戏玩法。
①第一遍音乐:前奏,老鼠到处窜来窜去偷东西吃。
第1~2小节:小猫做敲门状。
第3~4小节:老鼠右手放在耳边倾听敲门声。
第5~6小节:小猫用力敲门。
第7~8小节:小猫很神气地用手拍胸脯。
第9~12小节:老鼠轻声地问,猫司令很神气地回答。
第13~20小节:老鼠东窜西窜,边跑边喊“救命”,猫司令大叫一声“喵呜”,向老鼠猛扑过去(2)游戏规则。
①猫司令在喊出最后一句“喵呜”后才能向老鼠扑去,老鼠才能逃走。
②被捉住的老鼠停止一次游戏。附《小猫敲门》曲谱:
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类音乐游戏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构思,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例如,游戏“抢位置”,儿童只是随着乐曲声自由地做各种动作,但是当音乐一停,必须抢坐一个位子,这便是游戏的规则。
2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从游戏内容上看,一般有一定的情节和角色;从游戏形式上看,带有较强的表演性。例如,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整个音乐由三部分组成:主题歌曲、“熊走来”的音乐和“小朋友跳舞”的音乐。
在玩此游戏时,儿童根据音乐所展示的情节和内容进行表演。
(二)按游戏的形式分类
按游戏的形式来分,音乐游戏可以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
1歌舞游戏
歌舞游戏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游戏的规则通常定在歌曲的结束处。这类游戏与有主题的游戏有所不同,它可以有较明显的游戏主题、内容,也可以没有专门表现情节和角色的音乐,相对比较侧重儿童的创造性动作表现。例如,歌曲《袋鼠妈妈》设计成音乐游戏,主要侧重于引导儿童表现袋鼠妈妈和小袋鼠怎样相亲相爱,可以启发儿童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又如,游戏“猫捉老鼠”,儿童在熟悉并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歌词的词意自由做表演动作,分别扮演大猫和老鼠;当唱完歌曲的最后一个音后,扮演大猫的儿童才可去抓“老鼠”。附《袋鼠妈妈》曲谱:
3听辨反应游戏
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例如,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要求分辨的是小乐器的音色;游戏“奇怪的声音”要求分辨声音的强和弱,并用身体动作(如跺脚表示强,拍手表示弱;伸展双臂表示强,双臂屈肘抱肩表示弱等)加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