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1.本节课的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的第一节。
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是细胞生活的表现,通过本节容的学习学生将对细胞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本节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基础。
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原因,是生物体由最初的受精卵细胞生长为多细胞生物体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胞生长和分裂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细胞分裂还是当代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癌症的发生的基础,研究细胞分裂知识,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2.本节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出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本材教节的容包括: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两部分容,细胞的分化暂时不讲,安排在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中讲述。
新生的细胞很小,这时细胞就会开始生长,通过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而细胞也不会无限制的生长,当它的体积增长到一定大小时又有一部分细胞会进行分裂,进而提出了细胞分裂的概念,并出示了“细胞分裂过程的示意图”。
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
通过示意图,又能引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因此,这两部分教学容彼此衔接,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最后又在“科学、技术、社会”的栏目中介绍了有关“癌细胞”的知识。
从知识的整体安排上,流畅、简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学情分析】学生兴趣状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生物学知识,由于对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往往只对生动有趣的生物现象感性趣,而缺少对现象背后知识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创设情境,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分析现象探究本质的意识。
学生知识能力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容之前已学习了细胞结构、细胞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传递信息等知识,并具备了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基本技能,这对于本节课进一步学习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但是,由于细胞结构微小,功能相对抽象,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在现有的课堂教学设备和时间的限制下,也不可能完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所有的探究问题;特别是关于细胞不能无限制长大的原因和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由于很复杂抽象,相对于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来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很困难的。
【教学策略】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既“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容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线索,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
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在学习伙伴的协作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联系和猜想,展开一系列分析、推理、归纳的探知活动,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并通过交流和反思,进一步澄清事实、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引发新问题,激起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使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亲历科学的研究过程,从而获得科学思维和方法的感悟,实现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
具体方法为:1.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由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生长现象引出问题,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有效的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重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但学生的探究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亲手实验。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没有一个人能够亲历亲为他研究领域中的每一个课题。
利用他人提供的第二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细胞的分裂及染色体的变化”的教学,我改变了过去从概念、规律开始的教法,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提出问题。
当学生积极、大胆作出各种假设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前人的科学研究材料获取细胞分裂的信息,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这一节的容距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远,仅仅依靠显微镜的观察也不能动态地反映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
因此,视频资料和动画就成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材料。
通过合理运用视频材料和动画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教学容,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同时也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2.能够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谈话、讲述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观察挂图或课件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细胞研究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阅读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练习等相结合表面积就类似于细胞膜的面积。
细胞的体积增大就是说细胞个体在长大,细胞长大需要靠细胞表面(细胞膜)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表面积越大吸收的营养物质越多,而随着细胞的长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却在变小,即表面积增大的没有体积增大的多,这必然会影响细胞营养物质的吸收,使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因此,从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角度来说,细胞只能长到一定的大小,之后就会进行细胞分裂。
学习任务二:细胞的分裂过程1、教师播放细胞分裂的过程动画,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教师板书:细胞分裂----细胞数目的增多引导学生说出细胞分裂过程的规律,并板书:细胞分裂过程从外→核分裂→质分裂→膜(壁)形成3、教师提出问题:(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2)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和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学生观看动画2、本组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展示以下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1)什么叫细胞的分裂(2)细胞分裂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3)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什么?(4)、一个细胞第一次分裂之后形成2个细胞,第二次分裂之后形成4个细胞,第N次分裂之后形成几个细胞?假如一个细胞分裂一次需要30分钟,2个小时后,细胞的个数是多少?3、学生复习,讨论后回答学习任务三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1、教师提问:细胞分裂过程中会有染色体的变化,那什么是染色体?染色体由哪几部分组成?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什么?2、教师课件展示图片:人的体细胞中细胞核里有46条染色体,细胞分裂后染色体可能有以下两种过程,(1)染色体数目逐次减半。
(2)染色体数目不变。
你认为哪种合理?那你认为怎样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相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对学生猜想正确的给予表扬。
带领学生进入染色体变化规律的学习。
(示意学生展示这些容)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及发生这样变化的意义。
教师板书: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1)过程:先复制加倍后平均分配(2)染色体的变化结果是:a 、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b、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意义:保证新细胞与原细胞遗传物质的一致性。
4、学以致用:已知水稻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12对,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染色体为多少条?5、拓展提升: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一下理由。
本组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展示以下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1、什么是染色体?染色体的组成?什么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什么?2、(1)学生做出合理推测、猜想。
(2)、在细胞分裂时,那个结构的变化最明显?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发生这样变化的意义是什么?3、学生总结4、学生思考后回答5、学生思考积极回答教学反思:1、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这方面最好用课件把每个步骤分解,效果更好。
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细胞分裂的步骤,我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很容易记忆。
2、对于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再分裂这个概念,如果直接传授,学生虽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给出两种猜测,让学生思考,分裂时人的染色体是不是数目逐次减半,由46条分裂成两个含有23条染色体的细胞,然后分裂成12.5条的染色体?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争论,教师肯定合理的猜测。
对于如何分裂后还保持每个细胞46条染色体,学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体的数量加倍,再进行分裂,这样分裂后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就跟原来的一样了。
用这个方法启示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方法,这样学生学得快,也记得牢。
如果再播放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动画,能直观的体现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再平均分配的过程,效果会更好。
3、对于这节课的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生长,这个问题我没有详细讲,因为细胞不能无限制长大的原因很复杂。
我只以正方体为例,进行类比,从细胞吸收营养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大都能理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
4、在以后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更充分的分析学情,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