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是某省一所高校外语系二年级的本科生。
1996年10月下旬的一天傍晚,他在学校宿舍里私自用电炉煮饭不慎失火,造成部分公私和财务毁损,本人也被轻微烧伤。
因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校关于禁止在学生宿舍使用燃煤、燃油炉具和各种用于煮饭、烧水的电热器的规定,故受到记大过处分。
同时学校总务处依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其罚款100元的行政处罚。
这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刚刚施行(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传媒正在广泛宣传该法有关知识。
王某看报后认为学校行政科不是国家行政机关,无权对他实施行政处罚,要求退还100元罚款,但校方不予退还。
于是,王某将此争执情况反映到省教育委员会,要求撤消学校作出的“行政处罚”,责令学校退还该项罚款。
在这个案例中,学校行政科显然无权作出《行政处罚法》所规范的行政处罚。
但是,学校的公共财物因学生的过错行为受到人为毁损后,按照“有损害必有救济”的民事原则,是有权要求责任人予以赔偿的;而有关违反校规的罚款规定虽然是由学校单方面制定的,但学生入校报到注册后,实际上已与学校就此达成了某种合意(协议),双方都应遵守。
可见,所谓“行政处罚”的那100元“罚款”并不是我国《行政处罚法》第8条第2项所指的行政处罚种类之一的“罚款”,其性质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赔偿金。
简言之,尽管王某认为学校行政科无权作出行政处罚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其提出的退还“罚款”的要求是不能予以满足的。
因此高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的用语应进一步规范化,以减少误解。
不仅如此,在制定章程中还要遵循必要程序,一般应包
括以下几项:(1)由校长主持该项工作,并应组成各方代表参加的学校章程起草小组,必要时,可请教育法方面的专家、学者做顾问;(2)经充分讨论后,由教职工大会通过;(3)报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审核。
1996年5月,某小学进行了期中考试。
三年级某班主任将学生考试成绩进行了排榜。
该班女生张某原来是班级尖子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是这次期中考试却排在中游。
班主任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布排榜名次时,不问青红皂白,严厉地批评了张某。
张某因为妈妈住院而影响学习成绩自觉委屈,老师当面批评使她抬不起头。
孩子回家后,神情沮丧、少言寡语,茶不思饭不想,躲进自己小屋不出来,并告诉父母她不想念书了。
家长因此向学校提出申诉,认为老师排榜行为客观上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负担,伤害了孩子自尊心,侵犯了孩子名誉权。
并依据《教师法》第8条,教师应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要求学校对班主任进行批评教育并公开向学生道歉。
学校接受张的家长申诉书后,找学生、老师进行核实。
确认家长反映情况属实。
学校认为:该班主任考试排榜行为违反了《教育法》第3章29条4款“学校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和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和《教育法》第42条3款:“受教育者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以及《教师法》第8条第4
款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之规定,构成了侵害学生的知情权和名誉权。
责令班主任撤消排榜并向学生本人及家长赔礼道歉。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决定,成立A市B大学,并在该市郊区某村征得土地500亩,用于修建这所大学。
因为当时征地时500亩土地是作为一块整耕地征用的,后来因为城市规划需要将此块地中间修一条马路,将此500亩地分成东西两块。
由于基建资金紧张,B大学决定先在西块土地上进行建筑施工,东块土地暂缓建设一年。
B大学用围墙将东块土地围住。
某村农民发现B大学有闲置的土地未用,逐将围墙推倒并在土地上种上庄稼和一部分果树,B大学领导发现后进行劝阻,农民不听,于是,B大学决定将推倒的围墙修复。
修复围墙后的某天夜晚,农民连夜再次将其推倒,并用拖拉机等工具阻扰B大学再次修复,B大学感到为难,便找某村村委会协商,晓之以理,某村村委会人员称:虽然征地属于你们,但此地为空地,农民种种也没有什么不对,如你们现在用地,你们要赔偿农民种地未收获前所投资的本钱。
B大学自然不同意,协商不成,只好起诉到法院,要求某村农民撤出被征用的土地。
这是学校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
在这起案例中,涉及到学校对其单位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权。
按《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按一定的手
续和程序办理征地手续,可以享有土地使用权。
B大学业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其征用某村土地500亩,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征得土地后应当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B大学因基建资金紧张,将东块土地暂缓建设1年也在《土地管理法》规定闲置年限之内。
《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连续闲置3年不用的,土地管理部门就有权回收土地。
某村农民进入东块地围墙之内进行耕种的行为是侵权行为。
因为土地的使用权已归B大学所拥有,某村已丧失了对此地的占有、利用的权利。
因此,无权对东块土地进行耕种,村委会要求赔偿农民的投资本钱没有法律依据。
因此,法院判决责令停止侵害行为,退出土地,负责修复围墙是正确。
这项义务的实质,是学校保障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本人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等的知情权,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和沟通的需要,也是保证学生在学业方面受到公正评价的一种途径。
所谓“适当方式”,是指学校通过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会议”、“教师家访”等合法的、正当的方式,保障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学生本人的知情权。
但不得采取“考试成绩排队”、“公布学生档案”等非法的、
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方式进行。
所谓“监护人”,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父母没有监护能力或者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时,由未成年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或者所在基层组织担任监护人。
所谓“提供便利”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不得拒绝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学业成绩、在校表现等情况的请求;二是学校应当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行使此项知情权。
学校在履行此项义务时,要特别注意不得侵犯受教育者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案例]: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这项义务的内容包括:(1)学校自身的行为不得侵犯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不得克扣、拖欠教职工工资,不得拒绝合乎入学标准的受教育者入学,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学籍权、学历、学位证书权、上课权等;(2)当教育机构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侵犯了本校学生、教师及其职工合法权益时,学校应当以合法方式,积极协助有关单位查处违法行为的当事人,维护其合法权益。
这项义务的确立,有助于形成一种学校爱护教师;学生、教师关心、爱护学校的良好教育教学关系,保持校园秩序乃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有助于维护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
对学校侵犯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学生有权依法提起申诉或诉讼。
公民的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生命健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