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冀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说课总结”等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9世纪那段令人悲愤的岁月当中去。

【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况: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本课内容庞杂,头绪众多,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材处理: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如何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共三目:第一目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挑明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目是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

第三目是不平等条约之始,介绍《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三、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待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轻实质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巧妙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奇思妙想”、“追异求新”,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学习理念。

四、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是:
1、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其意义。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五、教学难点:
1、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鸦片输入的危害以及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
实。

2、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揭露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

2、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记取“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教学方法】
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辅助以恰当的视频、图片资源,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教材,分层施教,科学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教学法,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惑,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学法指导: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阅读、讨论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并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我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按照“以学定教、精炼达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

从具体的教学流程来看,可以分为创设情境,视频导入—导学探究、获取新知—定教释疑,师生互动—概括总结、绘制知识树—感受历史,巩固练习五个环节。

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

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也需要阅读相关资料做好情境准备,通过预习
教材,做好知识准备,并且按要求分组。

1.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播放《虎门销烟》视频片段,直观生动,有强烈的吸引力,积极营造情境氛围,鼓励学生从历史中寻踪觅影,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史实一步一步展开探究,说出疑惑,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本课。

2.导学探究,获取新知
结合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着因地制宜、分层拔高的原则,精心设计问题(有些问题是学生从视频中产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设计问题:
(1)什么是鸦片,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2)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
(3)这场战争的经过、结局如何?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问题的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的原则,既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3.定教释疑,师生互动(课件演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1)什么是鸦片,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在预习基础上,通过课件展示,简介鸦片制作过程,以及英国曾采取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市场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

引导学生从国家、民生两个角度分析讨论理解鸦片带来的危害。

(这样设计,脉络清晰,内容翔实,学生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

这是本课的难点,结合看过的《虎门销烟》的视频,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来突破。

这一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

师生围绕难点问题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

最后教师引用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名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早已把矛头对准积贫积弱的中国,即使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依然会侵略中国,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当然,虎门销烟严
重伤害了英国的利益,促发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样设计,既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激情的辩论,锤炼学生语言、文字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参与的喜悦。


(3)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重点,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将动态地图和视频结合,对“鸦片战争过程”的教学起了关键性作用。

不仅对战争的进程一目了然,而且为学生建构了空间历史观,也对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了直观的感受,理解武器装备的落后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如何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首先组织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将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四个要点,再与学生交流、分析,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

(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同时又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攻克了难点。


4.概括总结、绘制知识树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本及课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本课知识树,突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课件呈现)
5.感受历史,巩固练习
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梯度性较强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又重视能力拓展。

(课件呈现)
【说课总结】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既夯实基础知识,注重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又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