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店铺管理)华联超市

2020年(店铺管理)华联超市

(店铺管理)华联超市第壹章项目概述1.1项目名称:北京华联综合超市吴忠滨河广场店建设项目1.2建设性质:新建1.3项目建设地点:吴忠市利通区明珠路1.4项目建设单位:北京华联综合超市有限XX公司吴忠分XX公司1.5项目联系人:闫秀霞1.6项目主管单位:利通区人民政府1.7建设期限:2011年8月—2013年08月1.8项目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1.8.1项目规模:总建筑面积20000㎡。

其中:建设超市16000㎡,仓库4000㎡,配套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1.8.2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大卖场超市16000㎡,建设商品仓库4000㎡,配备自动化立体货架、机械化搬运设备等设施,计算机、信息网络、数据库以及条形码识别、自动拣选、高货架库存、自动分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关联配套设施。

1.9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概算总投资15000万元。

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等渠道解决。

1.10方案编制依据:1.10.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3、《关于印发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见的通知》发改企业[2008]647号;4、《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T50037-1996);5、《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1);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10.2建筑施工概述:本项目的工程建筑根据项目自身的要求和管理的需要,统壹安排确定。

其中包括:超市、仓库、配送中心、管理设施、软硬件设备等。

1.11效益分析:该项目的实施进壹步提高北京华联超市于吴忠的运营管理水平,即扩大了自身的仓储能力和配送规模,又完善了自身发展能力,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使XX公司快速、准确地收集和掌握门店的销售情况及库存信息,及时跟踪和监测企业的商品配送、财务等运行状态,增强调控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和此同时,由于管理和服务效率的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其间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和长期的。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建设必要性超市是壹种现代化大型商业形态,具有自选购物、品种齐全、流通成本低、节约购买时间等优点,于新商业运营形态层出不穷的发达国家,它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现代大型零售业的主要形式。

我国超市行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现代化超市商业零售形态于中国大地兴起,且得到迅猛发展,且且逐步替代百货店等传统业态,其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全面化。

另壹方面,连锁超市也大规模兴起,它把现代大工业、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提高了协调运作能力,实现了规模运营效益,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流通方式,超市作为连锁运营的主力业态于现代商业流通领域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市行业于中国以20%的增长率高速增长。

2008年,我国超市行业限额之上企业的销售总额约4800亿元,约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

超市连锁的门店数由2003年的11000多家增长到了2011年的近28000家,增长速度和销售额的增长速度接近,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8.83%。

于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中,外资超市企业包括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等8家,2012年总销售规模为1757.1亿,门店总数为785家。

而中资超市包括联华、物美等31家,总销售规模为3913亿元,门店总数为23004家。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市消费能力较强,众多的零售企业于城市展开了近乎残酷的竞争。

随着台湾、欧美等零售巨头的不断加人,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国内壹些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物流是连锁超市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商品的可达性和价格。

以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物流环境非常恶劣,基础设施匮乏、物流网络不健全、物流成本居髙不下。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零售企业不愿于三线以下城市开展业务,从而造成消费品不足,假冒伪劣产品横行。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城乡的物流环境获得了极大地改善。

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愿意到落后地区开展业务,为群众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家庭有了固定电话或者手机,电视和电脑也走人了很多家庭。

连锁超市必须建立客户配送体系,配送既是壹种物流服务,又是信息流动的渠道。

于配送的过程中,连锁超市能够把商品信息及时传递给群众,方便购买,同时拓展自己的销路。

连锁超市销售的商品不仅仅有日用消费品和食品,仍包括各种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这是今后消费的壹个趋势。

可是由于居民大均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匮乏,致使壹些较为复杂的电子产品于购买后不能得到正确使用,影响了群众的消费热情和连锁企业的利润。

为了改变这壹情况,企业能够于配送过程中提供附加的培训服务,即于配送时教群众学会正确使用产品,进壹步拓展配送服务的利润空间,使之成为连锁超市壹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专业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配送开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我国连锁超市客户配送的软肋。

要建设配送基础设施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仅靠政府投人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配送体系的构建者,连锁超市的运营方应该成为资金筹措的主体,从多方面来融通资金,完善配送基础设施建设。

壹方面开展连锁运营的零售企业大均具有壹定的经济实力,能够利用自有资金来建设壹部分配送基础设施,如自用配送中心和直营配送节点的建设;另壹方面企业能够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从银行获取资金或者由政府直接投资来兴建投人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配送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的建设;三是利用社会的闲散资金,企业能够于政府的监督下建立社会资金融通渠道’采取分红或者给付利息的方式,利用广大的社会资金来建设配送基础设施;最后,企业能够联合地方政府发动农村广大群众筹措壹部分资金,建设和农民生活息息关联的配送基础设施,如现代化仓库,既能够作为配送的节点,也能够储存农民的农产品,为广大农民创造时间效用。

城市物流中供应链末端的客户配送大多是单纯的送而没有取,客户仅仅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

连锁超市面对的客户也就是广大农民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仍是生产者,生产大量的农副产品。

过去,由于流通体系不完善,农村的很多农副产品生产出来但卖不出去,“谷贱伤农”、“菜贱伤农”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收人。

通过建立送取结合的双向流通机制能够极大地改变这壹现状,使农村的客户配送体系更完善。

所谓送取结合就是指农村连锁超市于向农民配送商品的同时,利用配送车辆将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回,作为连锁超市的商品上架销售或者利用超市已有的仓储设施为农民代存代储。

这壹机制的建立既能够充分利用连锁企业的物流力量,避免各种不合理物流现象的发生,又能够为农民解决农副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和无法长时间储存等难题,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效益。

目前城市中针对供应链末端的配送,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工商企业自营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追求的目标主要是配送的效率。

和城市不同,农村市场的消费者居住分散,很多地方交通不便,消费需求呈现出量小批多的特点。

如果仍然由连锁企业自营配送或单纯依靠第三方物流配送,会给配送企业带来巨大的运营负担,即使能够满足客户的配送需求,成本也会非常高,超出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连锁企业能够采取多种模式相结合的配送方式,将自营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农民合作社配送等配送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法是,当农村连锁超市收到客户的配送请求,如果同壹配送线路的配送量足够大,可由超市自营物流或第三方物流将商品配送至各村,然后由各村的农民合作社配送人户;如果同壹配送线路的配送量太小’则直接利用农民合作社进行全程配送。

这种混合配送方式既能发挥连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又能够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运力资源。

整个配送过程所追求的首要目标不是效率而是成本,即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满足农民的配送需求,使农民能够放心大胆地消费。

物流、商流和信息流这三种流体于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信息流又是物流和商流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信息流,商流和物流就无法有效地发生。

信息流动不畅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壹个普遍情况,不仅抑制了群众的消费需求,仍影响了整个流通体系的完善。

连锁超市配送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构建符合农村特点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连锁企业能够及时把商品信息传递给客户,激发广大群众的购买热情,同时能够搜集群众的需求信息,利用完善的配送网络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

由于我国农村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不识字或识字非常少,很多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手段如网络、短信等于农村且不适用,因此必须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电视、广播、图片、人员宣传等方式。

采取这些方式构建的信息平台虽然缺乏成本和效率优势,可是由于充分考虑了广大农民的信息接收能力,效果更好。

短期投人的增加却能带来连锁企业利润的长远增长和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

随着城市快递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普及,城市配送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基本满足了行业发展的需要。

和城市不同,为了降低成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连锁超市的配送体系吸收了大量的农民,这些农民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容易造成配送效率的降低和配送成本的增加。

如果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配送服务,可能会抑制群众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连锁超市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要通过培训扭转农村配送参和者的观念,让他们明白配送不是简单的送货,而是以科学合理的配货为前提的“配”和“送”的有机结合;其次,要让农村配送参和者了解基本的配送技术,学会使用常见的配送设备,如条码扫描、电子单据的处理等,这是提高配送效率,降低差错的关键;最后,要使农村配送参和者掌握所配送的专业产品的基本使用知识,于配送时,能够手把手教给农村消费者如何正确使用较为复杂的专业产品。

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农村连锁超市从无到有变得越来越多,而完善的客户配送体系建设是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助推器,能帮助超市向更深层次,更广层面进壹步发展,于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更高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不断增长,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全面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的目标为提高企业效益,连锁超市也纷纷开始了价格战。

然而,盲目降价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库存不清、内部配送管理落后、单据流程不严格等种种问题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构建壹个面向需求的信息化系统,成为连锁超市共同面临的‘瓶颈’。

据易观国际预测,2007年我国零售业于IT方面的总投资预计将超过100亿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