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考察报告2012年12月18日晴实习路线:广西师范学院—南宁二塘、四塘、九塘—昆仑关—大龙湖—马山县古零乡弄拉村早上8:26,满怀期待和兴奋,我们12城规班一行人从广西师范学院出发,踏上我们野外实习的行程。
南宁市是广西首府,以南宁盆地为基础随邕江沿江发展。
大巴往南宁的东北方向行驶,沿途经过二塘区,二塘区的土壤是第三纪的沉积岩形成的,所含的水分虽多但湿度不高,高含碳量使得土壤的颜色呈灰色或灰黑色。
进入四塘区时,明显感觉到车子的震动较大,因为四搪属于波状地形,地势起伏较大,以四塘五塘界,靠近河谷的沉积物为第四纪的河卵石,远离河谷的为第三纪的泥岩,粉砂岩和砾岩等等。
出了南宁盆地,地层开始转变成白垩纪和寒武纪的砂岩,以棕黄色为典型,很坚硬。
在这里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是正负地形,出了五塘就是河谷,或者说是台地。
台地是坡度≤7°的正地形,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下。
将此处地形挖开是风化壳,这个区域的风化壳统称为红色风化壳,气候对于这里红色风化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因素。
而后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金路加油站,在这里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此区域的两种松树——马尾松和华南松,马尾松的叶子有两个针尖而华南松的叶子有五个针尖,因此华南松又叫做华南五针松。
南方主要的经济林作物就是松树,而杉木则为用材林作物。
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坡度的分类。
6-7°以下称为平坡地,7-18°称为缓坡地,15-25°称为斜坡地,25-35°称为斗坡地,35-45°称为显坡地。
土层按照厚度分类的话,20cm一下为薄层,50cm一下为中层,50—100cm叫做厚层,100cm以上称为巨厚层。
南宁这里的土壤矿物含量高,特别红的土含的三氧化二铁很多。
附近是一些背斜,此处背斜的核心为花岗岩,背斜的形成是由于花岗岩的拱起,黑云母的含量稍微高一些。
一路过来是一些丘陵,上边的植物大多是人工植树造林栽植的,炼山(即砍掉或烧掉其他植物)过后,种上目的植物。
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当地的绿色GDP,但大面积连片种植,很容易导致土地贫瘠,森林质量严重下降,原生物种衰减、退化等严重的生态危机,引发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荒漠化”。
有些丘陵的下边儿还有一些小河沟,这些河沟里的水越浑浊,说明水土流失越严重。
上午9:50,我们到达九塘,九塘这一带都是花岗岩的风化壳,而且大部分为球状风化。
这是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又受地貌发育阶段的控制。
花岗岩风化壳含的砾岩、砂(粒)岩较多,随着风化强度的逐渐增强而粒度随之变细。
这里风化壳的厚度为普通厚度,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它所处的地貌部位。
在广西的梧州有达80M的风化壳。
在一个较为典型的红色风化壳坡面,我们下车进行察看,用锤子敲开风化壳的一小块,老师告诉我们这个风化壳主要为长石风化,其收缩结晶都很密致。
这里的土上层有粗土,犁底层土质很好,是鳝血土,土力肥沃,适合水稻的种植。
看完水稻土,我们又继续我们的路途。
上午10:22,我们到达昆仑关,开始进入宾阳县境内,此时地势已经降低。
昆仑关的地层属于三叠纪,以砂岩、砾粒岩为主,背斜成山,也是邕江与红水河的分水岭。
宾阳县处在一块河流冲积平原,四周围是丘陵,丘陵和冲积平原的交界就是河流摆动最大的地方。
沿途有些独立的小土丘,属于火山泥灰岩,那些地方基本上不长植物,偶尔有蕨类植物覆盖在表层。
也有一些三叠纪砂粒岩风化壳。
11:32.A.M.我们到达上林,上林县地层为二叠纪、三叠纪的,构造地貌是造成此处岩石差异的原因。
这里有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下午14:15,我们来到大龙湖。
大龙湖的地层是泥盆纪的粉砂岩、泥岩,属深海相沉积。
站在敢龙洞入口的堤坝上,整个湖光山色十分美丽。
老师告诉我们地下水的水温跟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差不多,大龙湖所在地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因此水温保持在20℃左右,而真正的地下水水温是恒温20℃的。
大龙湖水库漏水严重,虽然整体上不算失败也说不上成功,大龙水库的水可用于灌溉、饮用和发少量的电。
关于水库的漏水问题,老师说世界上无论哪个水库都会有渗漏,尤其是在喀斯特地区的水库。
水库的渗漏主要有两个途径——坝基渗漏和绕坝渗漏。
所谓坝基渗漏,就是从坝子底下渗漏,比方说原本坝子底下有一个小小的不大的漏洞,未蓄水时它不漏水,一旦蓄水之后压力变大,然后就开始渗漏。
绕坝渗漏则是指绕过堤坝的渗漏,从停车点到敢龙洞入口的堤坝的路上那些被补过的地方都是绕坝渗漏。
因而,我们所站的堤坝看起来虽然很小,但实际上清积清了100多米,如果清的不深,堤坝就会渗漏,堤坝的建设就没有了意义。
敢龙洞实际上是个大型的地下河,底下的许多东西都是人工施工时堆积起来的,不然的话会比我们所看到的低很多。
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一个拱形,类似于赵州桥,地下河形成,洞顶脱离了地下水位会崩塌,如果碰巧地方又比较平的话,最后可以崩塌成一个自然拱,崩塌成自然拱之后就变得结实了稳定了。
抬头看看洞顶,有些地方是凹进去的,像倒过来放的锅,这就是所谓的“锅穴”。
锅穴是由于开始的时候,水位还没有那么低发洪水的时候可以淹到顶,不像地表河可以漫开,因此有漩涡,主要是漩涡的机械侵蚀,加上溶蚀作用辅助而形成的。
锅穴代表了地下河形成的年代,有锅穴没沉积的地方或者是后来沉积的地方就是晚石炭纪(C2)的地层,等到地下河抬起来了,洪水退去,水就会从顶上滴下,上边的水一路往下走时溶蚀上面的岩石,水中饱含碳酸钙,到达洞口时空气蒸发,二氧化碳跑走,变成次生的沉淀,因此,那些东西统称为洞穴次生沉积,又因为这些东西是化学的变化,因此也称为洞穴次生化学沉积。
大型洞穴的沉积无外乎三种情况,首先比较好看的那些东西都是化学沉积形成的;其次是河流沉积,有河漫滩相和河床相等泥沙类沉积;另外还有洞穴崩塌沉积,大的石头块塌下来,很多的旅游洞穴都是洞穴崩塌沉积,比如说马山县的金伦洞。
前面提到的化学沉积还分为几种,有重力沉积,就是崩塌;有滴水沉积和流水沉积,流水沉积中,有的地方流水下来就不动了,叫做静水沉积,还有的地方水滴下来还会溅起来,即溅水沉积,此外,有些地方水从高处滴下毕竟有一定的压力,称为承压水沉积。
介绍完这几种沉积之后,我们一行人跟随老师,从堤坝的边上向敢龙洞进发,一路的忐忑和坑坑洼洼之后,到达一块阴暗的小平地,这里有滴水沉积的典型石块,石块比较粗的地方就是当时水蒸发的多的地方或者是二氧化碳逸出比较多的地方,这里的石头是方解石,但颜色不够白,是灰蒙蒙的,这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上面的水的状况和洞穴外表的生态状况。
假设天顶上的植被特别好,水慢慢渗透下来,下边石头的颜色就是很纯的,如果外表光秃秃的,裂缝又比较大,水带着粘土一起下来,就变成了灰蒙蒙的样子。
左前方是一个蘑菇状的大石块,花瓣状的石头一层层跳跃而上,这就是溅水沉积的典型代表,溅水沉积是水从顶部滴下而后溅开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从水中挥发出来然后沉淀形成。
洞的壁上有细长条状的岩石,叫做石旗,这是水挤压出来的承压水沉积,从上部长出来的叫做钟乳,底部长出的叫做石笋,钟乳和石笋长在一起就称为石柱。
我们所站的那块地方就是地下河的江心洲,是水从其两侧流走,从上游带来的沉积物由中间沉积上来形成的。
江心洲的大小可以看出当时的水的能量大小。
继续前进,可以看到另外一处更加标准的自然拱,有些地方还没拱好就塌穿了,如果塌穿的地方小型的话就叫做天窗,大型的话就称之为天坑。
天窗的地下河有水的话就叫做见水天窗,反之则称为无水天窗。
天坑的几种主要成因之一就是大型的地下河崩塌。
往前深入路途越来越难走,租来的手电筒的亮光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跌跌撞撞来到一个钟乳和石笋比较多的地方,老师告诉我们用石头的年轮看石头年龄的话不能用钟乳的年轮,只能用石笋的年轮。
这个洞的石笋和钟乳都是时代上比较晚的,沿路过来颜色比较白的是近几十年形成的。
岩石的岩风相反映了岩石的成分不一样,成分不一样代表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如果岩石颜色黄乎乎的,说明里面所含的杂志粘土比较多,外边白色的说明水量比较小,确定了年代之后进行粗略分析哪些年降水量比较大,哪些年降水量比较小。
身处在黑暗的洞穴之中,不禁问老师关于洞穴的知识。
洞穴可以分为避暑洞穴、军事洞穴和医疗洞穴等。
当年林彪在打仗的时候,他的一个军事逻辑就是把物资埋伏在西南地区,而隐蔽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南方的大型洞穴,大型的洞穴可以放很多导弹发射架。
当年蒋介石软禁张学良就是在贵州的桐梓那一带的防空洞穴中。
洞穴的医疗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洞穴里边冬暖夏凉,所含的负氧离子也比较多,还有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此外,洞穴还可以做仓库,也可以进行洞穴养殖,我们所食用的木耳蘑菇之类的菌类大部分是在洞穴里养殖的。
离开了大龙水库之后,我们一行人向马山县古零乡弄拉村出发。
下午15:43,我们来到一条盘山公路,进入马山自然保护区外围,两侧的玉米地属于棕色土壤,土质不错但缺乏灌溉。
盘山公路弯弯曲曲,有大片的柏树林,道路的右侧有香椿、臭椿和苦楝树等等,边上是一个小型的洼地,零零星星的散落着几户人家,青山绿树,跟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出入无几。
下了车,沿着盘山公路走下,老师一路给我们讲解两旁的植物,任豆树、杜仲树等等。
最典型的是墨西哥扁柏和相思树,墨西哥柏原产中美洲高原,北起墨西哥北部的奇瓦瓦省,沿马德雷山脉向南延伸,经杜兰戈、圣路易斯波托西、米乔坎、墨西哥、普埃布拉、维拉克鲁斯等省直到哈帕斯省和危地马拉南部及洪都拉斯。
水平分布在北纬15°—27°,西经88°—105°,垂直分布为海拔1300m—3300m。
墨西哥柏原产地虽地处亚热带,但由于垂直分布的缘故,原分布区属暖温带和凉温带气候。
1954—1956年,我国从苏联、印度和葡萄牙引进9个墨西哥柏种源,因此我们才能看到今天成片的绿化用的墨西哥柏林。
相思树常绿乔木。
树冠圆形。
高6~15m,无毛。
看完这些植物之后,我们踩着傍晚的尾巴来到马山县城,结束我们第一天的行程。
2012年12月19日晴实习路线:马山县城—大化水电站—大明山大门—两江早上8:55,我们从马山县城出发,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大化县的大化水电站,大化县属喀斯特地貌,境内峰丛密布,东北部和西南部为峰丛洼地,东南部多为峰丛谷地,中西部为低山丘陵。
红水河贯穿大化全境,整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
大化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气候温和,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8.2—21.7℃,年降雨量为1249—1673mm之间。
沿路经过黑色石灰岩地带,七峡谷是青白口纪的石灰岩地貌,是黑色石灰岩。
如果是特别白的石灰岩碳酸钙的成分可高达99.9%。
而碳酸钙的成分里含有方解石和白云岩,石灰岩的颜色是里边所含的白云岩的量决定的,有一些地方的石灰岩是灰色的,例如浙江的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