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摘要:化学教学的大众化、人文化、个性化、综合化和自主化,是化学改革的趋势。
21世纪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必将带动教育的全方位改革。
化学教育不单是化学学科的教育,而是以化学学科作为载体的德育、科学和人文的教育。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趋势
在教育教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意。
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既促进人的生命成熟(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人的智慧发展(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1]。
作为科学教学的化学教学,其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是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主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
当前素质教育已进入关键时期,课程教材改革和高考方式改革正在同步进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提升到一个民族兴衰的高度。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关注这些变革,要适度从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去思考并实践化学教学的改革。
1.教学目标走向多维化
化学教育已不是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教育的化学,其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的本身,而应包括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
从化学教学大纲的变迁可以看出这一点,2007年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虽也提及能力和思想教育,但强调双基目标。
新大纲的教学目标如下
1.1知识技能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
1.2能力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1.3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
2.学习方式走向多样化
2.1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氖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2.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
2.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
2.4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
2.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
3.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7种智力,即: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能力、身体动作能力、音乐艺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认识自我能力。
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如有的学生擅长于化学推理、而有的学生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有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学生具有化学课题研究项目的组织领导能力[3]。
因此,用单一笔试的方式作为化学教学的唯一评价方式,显然是有局限的,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和自我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走向多元评价,从多角度和多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价。
在评价的方式上,要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笔试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相结合,观察、访谈与测试相结合;在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师观察日记、访谈记录、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习笔记、测试成绩、作品(小论文、课题报告、调查报告、小制作)等。
当前,化学教学评价要注意三个动向:“以论题代替部分试题”,即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课题报告、小论文)进行评价;“开放性和情境性试题的开发”;“综合级和评价级试题的编制”。
4.教材开发走向校本化
一纲一本,千人一面的教育局面正在打破,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材”不等于“教课书”,广义的教材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包括教课书、各种辅助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围绕教课书的教学资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自编教学资料、自制教学仪器,优化各种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按其功能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国家课程,使用统编必修教材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拓展型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研究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
校本课程可在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指导下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社区资源,发挥自身优势。
5.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化
传统的学校课堂即是教堂,教师即是布道者,知识的传授是在封闭式的课堂中进行的,这种“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中心的教学结构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自然、社会和网络都是课堂,学校教学资源、自然教学资源、社会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必须合理优化,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
在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化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要走向自然界去调查资源、调查环境: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走进化工厂凋研化工生产:
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访问专家、教授,获得指导;进入图书馆、因特网查阅资料。
可谓处处是课堂。
处处有教材。
6.网络教学走向普及化
数字化时代已初露端倪,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是亟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元素周期表”的网络教学至少可以考虑:
①利用网上资源探索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②通过网上检索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
③通过检索查阅网上各种元素周期表,并比较评价;
④小组合作设计新型元素周期表,并与他人共享成果。
7.创新教学走向课堂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应局限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而应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把创新教学真正带入课堂。
化学教学应把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一化学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自由、开放、包容的创造性氛围。
其二化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意识,我们的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产生更多的问题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其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阶段着重要培养归纳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其四构建化学课堂创新教学的模式体系[3],如“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文本知识背景或实验或生活实践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学习或研究的课题;将问题分解成一定序列的子课题,有利于小组分工研究;学习小组或学习个体对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查阅资料,以获取化学事实;然后运用归纳、演绎、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方法等加工化学事实,进而科学抽象、建立模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表述,写成小论文,并与别人交流、分享成果,在比较、批判、评价中,提出新的课题[5]。
此外,化学教学的大众化、人文化、个性化、综合化和自主化,也是化学改革的趋势。
21世纪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必将带动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化学教育不单是化学学科的教育,将是以化学学科作为载体的德育、科学和人文的教育。
8.参考文献
[1]林长春,龚秋纹,卢玉妹.21世纪中学化学教育展望[J].保定师专学报.2000(02)
[2]李琳.化学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化[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2]宋心琦.化学学科的现状及基础化学教育改革问题[J].大学化学.2001(01)
[3]刘雪莹,王国军,侯滕菲.浅议多元智力理论对化学教育的启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8)
[4]王建林.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新课程(教研), 2011, 7: 363.
[5]王风雷.化学新课改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28)
《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二级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师范教育)
年级2011级
学号1110711024
学生姓名卢青云
完成时间2014 年06 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