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概述一、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分为三个时期。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文学成就主要是神话和史诗。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是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制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历史上称大移民时代,这时期主要文学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抒情诗起源于民族歌谣,萨福的抒情诗使古希腊抒情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他主要诗人还有阿那克里翁、品达罗斯、忒奥克里托斯。
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或雅典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文艺理论。
希腊有三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远征记》。
当时还造就了一批雄辩家和演说家,最著名的是狄摩西尼,最有名的作品是三篇《驳菲利普》的演说。
在文艺理论方面,最重要的作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民间节庆活动,公元前5世纪是古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最有名的是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美狄亚》,被称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古罗马文学最早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古罗马在散文和小说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古希腊。
西塞罗、凯撒、普鲁塔克、琉善是著名的散文家,阿普列尤斯、彼特隆纽斯是著名的小说家。
古罗马喜剧继承了古希腊新喜剧描写爱情和世态生活的传统,最有名是普老图斯和泰伦提乌斯。
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家是塞内加。
古罗马的诗歌代表了文学的最高成就,代表人物有卡图鲁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二、中世纪欧洲文学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期间将近1200年的时间,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状态。
这一历史阶段的早期和中期(至15世纪)便是中世纪。
中世纪文学即修封建制度确立与发展时期的欧洲各民族文学。
基督教对欧洲的贡献是伟大的,中世纪的欧洲文化实际上就是基督教文化整合希腊罗马文化与北方各蛮族文化的结果。
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是教会文学,其创作目的是利用文学宣讲交易和传播圣迹,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圣经新约》,而富有形象的圣迹和宣讲内容自然也成了文学。
除教会文学外,中世纪文学主要还包括各名族的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其间基督教对它们产生了非常广泛而程度不同的影响。
代表中世纪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它可以说是一部对中世纪文化精神进行总结的作品,也是一部指点人们走出中世纪末的迷惘的伟大作品。
中世纪英雄史诗:早期史诗主要是指民族大迁徙时代各民族的史诗,这类史诗主要有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芬兰人的《卡列瓦拉》等。
后期的英雄史诗是欧洲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产物,大多产生于11至13世纪。
与前期史诗不同,这类史诗中的英雄虽然依旧是骁勇无敌的形象,但他们不再是氏族首领,而是封建国家的臣子。
史诗格外强调他们对国王的绝对忠诚,而君主或国王则是国家利益的象征。
史诗英雄的这一特征使他们与同时期出现的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几乎完全重合。
这类史诗主要有法兰西民族的《罗兰之歌》、西班牙民族的《熙德之歌》、德意志民族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民族的《伊戈尔远征记》。
骑士文学:在12,13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学以法国为中心出现了繁荣。
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主要有牧歌、情歌、夜歌和破晓歌,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
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传奇有三个系列,即古代系列、不列颠系列和拜占庭系列,最有代表性的是不列颠系列,这个系列主要由一些有关古克尔特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骑士文学最主要的主题就是爱情。
市民文学:市民文学体现了早期朦胧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法国最为发达,主要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寓言诗《玫瑰传奇》、抒情诗(弗朗索瓦?维庸)和城市戏剧。
基督教文学:君士坦丁大帝的出现,是基督教历史重要的转折点与里程碑,此后基督教不断受到扶持,终于在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从此在5世纪至15世纪的整个中世纪,基督教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体裁种类繁多,有圣经故事、教父文学、圣徒传、宗教剧、祷告文、梦幻故事等。
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中世纪,在教会神权的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被埋没了近千年。
到了14世纪,特别是到了15、16世纪,古代文化又重新被欧洲人所重视,出现了一个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热潮。
这个时期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的斗争锋芒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
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人文主义者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和它对抗。
对人的肯定,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
在诗歌创作方面,英国作家斯宾塞的长诗《仙后》、乔叟的诗体故事集《坎特伯雷故事集》,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特的《疯狂的奥兰多》、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等,都是其中具有突出成就的作品。
这一时期,十四行诗的成就及其突出,主要的艺术成就有意大利抒情诗人彼特拉克的《歌集》、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法国七星诗社代表诗人龙沙的《致爱兰娜十四行诗集》,以及米开朗基罗的诗歌等。
在小说方面,文艺复兴的文学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主要有意大利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法国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及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四、17世纪欧洲文学17世纪是西方世界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纪。
意大利由于遭受西班牙、法国的侵略和土耳其的骚扰而迅速衰落,文学转向形式主义,是谓马里诺主义;造型艺术也越来越浮华雕琢。
与此同时,西班牙帝国盛极而衰。
在德国,由于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于1618年爆发了三十年战争,战争以法国干涉、分化和削弱德意志而告终。
正因如此,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并未在德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客观上为形式主义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形式主义,在艺术史上被统称为巴洛克主义。
法国是17世纪的受益者,1643年路易十四即位为法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法国的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发扬理性精神,对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作为17世纪英国的见证,弥尔顿和班扬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
在俄国,到彼得一世即位时,俄国已经悄悄走近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在他的领导下,俄国迅速崛起。
在文学方面,17世纪的俄国虽然摆脱了中世纪的格局,但相对于西欧诸国仍未有重要作家诞生。
17世纪的欧洲文学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首先是英国与法国,形成了充分反映资产阶级进步理念的哲学体系,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法国的勒内?笛卡尔以及出生于荷兰的犹太人班纳迪克特?斯宾诺莎成为欧洲最有影响的哲学家。
尤其是笛卡尔,他推崇的唯理主义确立了理性在文学艺术表现原则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法国古典主义繁荣的理论推动力量。
17世纪在法国产生并繁荣的古典主义文学成为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此时的法国文学不仅有高乃依、拉辛的悲剧和莫里哀的喜剧作品堪称历史经典,还包括拉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诗歌理论。
史称古典主义文学时期。
流行于法国、西班牙、德国的巴洛克风格,在文学领域则形成了特殊风格的巴洛克文学,成为17世纪文学中可与古典主义媲美的文学双壁。
西班牙的洛佩?德?维加、贡戈拉、卡尔德隆,德国的克里菲乌斯、格里美尔斯豪森都是出色的巴洛克文学作家。
17世纪的英国文学则构成了以约翰?弥尔顿和约翰?班扬为代表的以宗教题材为主体的清教徒文学。
从宏观视角归纳,欧洲古典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第二,崇拜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第三,师法古人,讲求艺术规范,强调三一律。
三一律是指戏剧创作中地点、时间、情节三者的完整统一,即剧情发生在同一个地方、时间在一天之内、情节围绕一条线索展开。
五、18世纪的欧洲文学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立的国家逐渐形成。
法国在路易十四去世以后势力衰退,但在文化上仍然占主导地位。
英国完成了光荣革命,实行君主立宪制,成为世界和海上霸主。
在德意志领土上,普鲁士上升为欧洲强国。
俄罗斯在彼得大帝即位后,开始欧洲化进程。
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确立了民主联邦制。
在文化思想领域,17世纪末,首先从英国和法国开始的启蒙运动,逐渐发展为全欧思想运动。
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思想旗帜,主张重新思考和解释国家、教会、社会和科学问题。
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首先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以培根、霍布士、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思想家认为,人的感官感觉和经验是认识的来源,是思想和判断的唯一依据,由此引发出来的实验思想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法国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启蒙思想家,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为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国家政体提出了全新的见解;狄德罗主编了《百科全书》,伏尔泰对启蒙思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宣传和倡导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德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形成一种以实用和道德完善为目标的理性文化。
启蒙思想家要求民主政治、私有制、人权、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
18世纪的报刊等公众媒体的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启蒙思想在社会各阶层的传播,唤醒了广大民众的启蒙意识。
英国启蒙文学以写实小说为主,著名作品有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菲尔丁的《汤姆琼斯》。
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不同,法国流行的是哲理小说。
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和《天真汉》,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和《忏悔录》都是哲理小说的杰作。
18世纪的德语文学达到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莱辛、歌德、席勒等伟大作家。
在一百年中,德语文学经历了启蒙文学和狂飙突进文学,最后达到古典文学的高峰。
18世纪后期伴随这洛可可文化而出现的洛可可文学,曾普及欧洲许多国家。
洛可可文化注重感官享受,追求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并以此来回避现实和责任。
洛可可文学主要脱胎于巴洛克文学,带有宫廷文学的特点。
同时,在启蒙文学内部一直有一股与理性主义相对抗的潮流在发展,尤其从18世纪中期起,在全欧范围内出现了注重情感的感伤主义文学运动,这种潮流在英国表现为感伤主义文学和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在德国表现为狂飙突进文学,在法国其代表人物是卢梭。
感伤主义文学的出现预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