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十个基本要求於德甫1.目标要明确。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曾撰文指出,没有目标的教学,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一是让人看不出是什么课(包括看不出是语文课),二是不知道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所在,三是不知道这样教学会有什么效果,教与不教有什么区别。
看来,语文教学是需要目标的。
教学目标包含两类:一是预设性目标,一是非预设性目标。
预设性目标顾名思义就是老师上课之前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从三个维度预先设置的计划性目标,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之初用小黑板、多媒体出示的目标。
非预设性目标又叫生成性目标,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等方面出发,确定的一种临时目标。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由于这种目标是在课堂动态流程中随机确定的,因而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而这种目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目标,它使自主式学习进入旁若无人的自由生长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将桃红柳绿,枝繁叶茂。
对于青年教师,在还没有到达一定的境界之前,我们一般强调使用预设性目标。
但这一种目标不一定非要出示,用黄厚江的话说,只要我们的教学行为是一种明确的目标行为,课堂每一环节都在围绕重难点达成目标,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不显山,不露水,一切皆在其中,甚至不要去认真考虑什么目标,而一出手,该有的都有了。
只是,你的每一步都要考虑:给学生享受,使学生获益!2.条理要清楚。
语文课堂的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紧凑、过渡自然;二、教学流程符合逻辑规律的合理推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三、文本解读符合一般阅读的基本规律。
我这里只说第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要使课堂教学有条理,最重要的是遵守一般阅读的基本规律,这里,向大家介绍被很多语文名家认同了的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整体阅读式:由整体(浏览课文,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画出疑点、重点,鸟瞰式把握)到局部(分析疑点、重点,明确文章重点部分的意义及其在全文的作用)再到整体(综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实现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特级教师李卫东把这种基本模式归结为: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感受基调——深入理解,品味“形式”,分享体验——整化思考,建构“图式”,拓展迁移。
并结合《变色龙》课例做具体阐释。
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感受基调。
课堂从解题入手,初步领会文章情节围绕一个“变”字在展开。
接着请学生带着三个问题速读一遍课文,问题为:谁在变?围绕什么变?怎样发生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用简洁的线条或图画符号勾勒出奥楚蔑洛夫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此过程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主体人物及情节架构的特点。
深入理解,品味“形式”,分享体验。
把分析理解的着力点放在集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对话描写上。
可先由学生合作学习,选取典型的对话片段,商定角色、讨论不同角色朗读的语气,而后进行朗读的训练、演示和必要的解说。
教师则可在学生提供的基础上相机推荐一精要语段,如文章倒数第二段,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本段是奥楚蔑洛夫的独白,还是对话?在师生反复朗读、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本段看似精彩的独白,实则是人与狗的对话,确切地说,是“狗”与狗的对话,一条“遇见所有的富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沙皇走狗”与自然之狗的“对话”。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的“表面意义”挖掘其蕴含的“深层意义”。
整化思考,建构“图式”,拓展迁移。
“图式”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
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主体运用已有的图式对当前的信息加以整合、归纳和类化,补充调整原有的“心理图式”。
《变色龙》一课的收束阶段可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如“创造性阅读”,可启发学生思考:设想一下,如果得知狗的主人是一个铁匠之类的小市民时,奥楚蔑洛夫会怎么处理?赫留金本人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是警官又会怎么处理?引导学生领悟到:在一种肃杀冷酷、恐怖衰颓的社会环境的威压下,非但阳奉阴违的奥楚蔑洛夫,连破产的小市民阶层也可能变得锱铢必较、狭隘自私(从周围的看客身上可以看出这种百无聊赖的心态)。
这样不但从更深层面上理解小说主题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展开丰富想象和灵活的言语实践的情境和机会。
再如“拓展性阅读”,可结合本课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以下专题:①文学作品中的“变形人”;②道具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③标点符号——一种特殊的语言;④“看客”现象透视。
从而实现阅读的拓展和能力的迁移。
3.容量要适度。
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美是适度。
”语文课堂要优化高效,就必须“适度”。
容量的适度是指课堂容量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输出和接受信息的过程,输出量的多少,接受量的多少,都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因此,必须依据反馈原理,对课堂信息交流进行控制。
否则就会带来课堂臃肿,重心转移以及学生消化不良等问题。
要把握好这个“度”,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①课堂教学要围绕主体目标来设计。
有一位老师教朱自清的《春》,一节课明引暗引古诗近二十首,从现象看,一会儿学生齐背,一会儿指名背诵,一会儿老师自吟,一会儿小黑板显示,形式多变,容量很大,但课堂的主体目标并没有因此而更加突出。
学生对这些古诗也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
②明确课堂容量的量化标准。
这个标准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掌握了多少。
主要包括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简单地说,有深度地开掘一个词语的意思,比浅尝辄止地粗通一大堆词语的意思,其思维容量要大得多;有层次、有效度地调动听说读写,深入解决一到两个问题,比浮光掠影地解决一大堆问题,其思维的容量更要大得多。
比如教《孔乙己》,如果学生有兴趣,在“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上展开去畅谈,欲罢不能,老师就没有权利叫停;如果花半节课甚至一节课的时间来谈这个“排”字,这就是大容量。
如果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认知经验和迫切的探索欲望,那么,花一堂课的时间来讨论产生孔乙己悲剧的原因,这就是大容量。
语文教学一条宝贵的经验是:一课一得。
到现在仍有人认为,最有效果、最容易把握的还是“一课一得”,认为只要真正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
想起来,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每一堂课都有一得,也就是在某一个方面,真正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那到高三毕业时,这一课一得就会累积成几千得,一个在语文上有如此多“得”的学生,简直就是一个语文家了。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精简、优化教学环节,在课堂为数不多的教学环节上,重锤敲击,让学生放开手脚,充分地、尽情地进行听说读写思维训练。
不要让繁多的教学环节,搞得老师手忙脚乱,学生疲于奔命,像猴子掰玉米一样。
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确定的课堂量,常常把事先准备好的若干问题宝贝似的一样一样地拿出来,象征地展示一下,学生还没有看清楚弄明白就匆匆忙忙地收起来,结果装起来一大包,学生什么也没得到,这哪能叫大容量?看来,所谓讲得多、练得多的传统的量化标准真的过时了。
4.起点要适当。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起点的问题。
起点的适当是指从适当的深度和难度提出问题。
比如教《窗》,如果分析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不同的要求:①自读课文,找出小说为结局安排埋下的伏笔。
(起点较低)②自读课文,谈谈为什么小说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起点较高)③说说小说结局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对人物塑造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起点高)显然,对于一般的初二学生应以①为起点,素质较高的可以②为起点,③的要求就太高了,不宜一般性讨论,可设计为探究题。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考虑起点的适当。
起点太高,学生够不着,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低了又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刺激学生思维神经的兴奋。
只有适当的起点才能使课堂进入最优状态,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地展开。
那么确定起点的依据是什么呢?维果茨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他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个体可以实现从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到潜在的发展水平的飞跃,“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
5.训练要到位。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训练为主线。
这里的训练是指思维训练,具体地说是以思维训练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语文学是语言学,语文的一切训练当然都是语言训练,是围绕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从揣摩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入手,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形式)“为什么要这样写”(目的)。
这是提出问题的一般思路。
要使语文课堂训练到位,必须注意以下两点:①训练内容必须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设计。
应对体现课文重难点的关键部位——主要指体现课文主旨的词语、句子、段落,课文中重要的表现要素,以及学生阅读产生障碍的地方——重锤敲击。
有一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这样一条探究题:为什么父亲在和脚夫讲价钱时“我”会“插嘴”?在他吩咐茶房时“我”又暗笑?能否联系你的经历对“我”的心理状态作进一步的探究。
前两个问题很简单,无非是“我”对自己年轻不懂事的自责,这不是教者设题的目的。
最后一个问题,其指向在于引导读者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对“我”在当时特定情况下心理状态作出反拨或认同,题目本身固然有探究意味,可问题的关键是:它对理解文章的重点或难点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背影》一文的重点在于写沉甸甸的父爱,探究题应该围绕特定背景、特定条件下父亲的行为来设置,围绕我忧虑、感伤的心境来设置,从而使探究从深处聚焦父亲的伟大灵魂。
(“散文是抒写作者自己的情感”,从这句话出发,要聚焦“我”的心境)②训练要以提高能力、教给方法为基本出发点。
每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都要对应相关的能力点,都要落实相应的解题方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允许学生暴露思维的缺陷。
事实上,课堂上最美丽的风景是,师生借助合力对学生思维过程中暴露的能力缺陷进行修补和纠正。
一定要牢固建立这样的观念:如果你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总能一下子圆满回答,可能在这几个方面出了问题:一是你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二是回答问题的是少数好同学。
如果我们的老师整天沉醉在这种自己制造的幻象中,沉醉在这种虚假的繁荣之中,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不利,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极为不利。
语文课堂的“练”包括两类,一是围绕解决问题进行的各种语言训练,这是语文课堂最为常态的“练”,我们所说的思维训练主要指这一类的“练”;一是课堂检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呈现答案,当堂评讲。
不管是哪一类,我们要牢记一点:学生在课上必须有充分的动笔练习的机会,否则这样的课堂就不可能高效!6.活动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