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背诵《道德经》的好处一谈儿童背诵《道德经》的好处一篇五岁儿童该不该背《老子》,引起关注。
见仁兄智,各是其是。
个人认为:学生诵读《道德经》,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首先可以宏扬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既可以传承中华文明,全面提高素质,又可以重整近百年来在中国出现的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曾给他的博士生出过一道思考题。
他说:“我给博士生出过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
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许多中学生写的汉字还不如日本人,也不如台湾。
多年极左的政治运动导致传统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惨痛教训。
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
”再谈儿童背诵《道德经》的好处《—谈》发布后有道友提出:五岁儿童能理解得了《道德精》的深厚含义吗?下面说说背诵《道德经》的原理(1)《道德经》揭示了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背诵《道德经》是一个“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良性循环和互动过程,儿童所背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还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涵养道德。
(2)神奇的方块汉字,内中隐含八卦的原理,成为特定信息的载体,具有特殊的内涵。
(3)《道德经》历来被称为诗篇,里面有很深的音韵学原理,可以起到“导德宣情,养神和心”,涵养道德生命,返朴归真的作用。
(4)留德医学博士林助雄从脑科学方面,就诵读《道德经》做如下说明。
他说:诵读经文,先不求理解,表面上看来,只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就因为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与潜意识互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的训练。
反复背经,使左右脑协调平衡,开发大脑潜能。
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运用时,学习能力至少可增加2至5倍。
(5)反复念诵经文,是一个"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良性循环和互动过程。
诵读经典就是一再重复的念唱,即使没有刻意去理解,所读唱过之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脑记忆,它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动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
所以诵读经典,选择古圣贤的智慧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性情,涵养道德.同时多让左右脑平衡、会增进脑力开发,也就是说可以在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协调发展,从而在简单的、轻松的环境下开发人体的潜能。
三谈儿童背诵《道德经》的好处有些人不认同儿童背诵《道德经》,是担心孩子负担过重,影晌心智开发。
事实恰恰相反,目前孩子们的负担,常常是人为的,要写多少多少遍式的负担,对儿童心智开发非但没有一点帮助,而且是—种摧残,而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儿童心智的开发是非常有好处的。
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深刻阐述了熟读的重要意义。
他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
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
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蔡尚思先生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在晚年回忆自己求学经历时,曾这样写道:“从1913到1920年,可以说是我入私塾、死背经书时期……背得最熟的是《四书》,光背诵而不解其意义,真感痛苦;一直到了懂得它的内容之后,才觉得幼时死背书的好处,自恨没有多背些古书。
现在无论是自己和别人的有关著作,那怕只差一个字,我一看就知道其非原文。
这比一部分中青年人,我和读过私塾者都是占了便宜的。
”严北溟先生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
他说:“常有人反对私塾式的死记硬背,把它归之为一种‘笨拙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启发式固然重要,但死记硬背在童年学习中也不能缺少。
通过死记硬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一时可能无用,但随着年龄增长和理解力加强,便会在各种知识的联系、综合中发挥作用。
童年时通过死记硬背所培养起来的记忆力,使后来受用不浅,是我在贫苦自学途中体验最深的一点。
”江泽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学的是工科。
他于1997年访问美国期间,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在提到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时,曾回忆自己在高中时期所受的教育。
他说:“记得我在高中读书时,老师给我们讲微积分,第一课就是讲《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很形象地使我建立起极限的概念。
这表明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也说明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也感激他父亲在他少年时期,重视对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他深情地回忆说:“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
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
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我初一与初二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
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
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
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四谈儿童背诵《道德经》的好处让儿童背诵《道德经》,许多人感到背诵方法不科学。
这里介绍几位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许会对我们有些启示。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对此深有体会。
他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
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
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留德医学博士林助雄先生说:“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
所以,整个读诵经典的过程,恰好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
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认为:“我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也没有人解得好,不如让孩子们去慢慢体会它的意境。
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这恰恰是文学教学的弊病。
”著名作家余秋雨也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根据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熟读背诵这个既简单便捷,又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并取得骄人成效的方式,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环境中,系统地直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这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也能积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重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读《道德经》的点滴启示(2012-11-12 21:35:03)转载▼标签:感悟杂谈分类:教师涂鸦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我校师生掀起了读经典名著的热潮。
这次,我们中学部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尽管这本书文字晦涩,哲理深奥,我们认真品读之后,还是领悟了其中的些微玄妙。
如果将这些领悟到的些微玄妙用之于工作实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经》有这样几个篇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三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八章)这几个篇章,给了我班主任工作一点启示。
以前发现学生问题时,我总喜欢举轻若重,和他们较劲,钉是钉,锚是锚,原则性极强。
结果是,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的中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老师凌厉的说辞;我自己也经常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
师生关系紧张,班级工作开展得很不顺利。
我百思不得其解,严格要求他们,纠正他们思想和行为上的错误,是为他们的前途着想,他们为什么要抗拒我的一片好心呢?读了《道德经》的这几个篇章,我茅塞顿开:原来我欠缺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至柔至弱的水性。
至柔至弱的水之所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因为它的柔弱是一种智慧。
它的这种智慧表现在宽容、等待和变通等方面。
如果将这种智慧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管理学生,要做到宽容。
水之宽容,无与伦比。
它容得下一切污垢,才孕育出了无数的美丽。
你看,那五彩的贝壳,斑斓的珊瑚,洁净的莲花……无一不是它化腐朽为神奇之杰作。
它有博大的胸襟,才拥抱得了高山和日月,才能滋养万物并与之构成一个美丽、和谐而伟大的自然。
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孩子们的纷纷扰扰也只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岂能拿着放大镜来细细审视?我们一定要对他们的人及其所作所为抱有宽容之心。
即使他们的行为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我们也没有必要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善战者不怒”,我们应当举重若轻,放下老师的架子,与他们平等对话,甚至“为之下”地心平气和地帮他们分析事情的因果利弊,给他们以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让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你的培育之下,盛开出美丽的花朵。
其次,教育学生要善于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