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古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学思想(古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诉求)及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论语》的内容不在“五经”之中)考查文明的传承。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关系需要重点关注。
汉代儒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备考时,应明确汉代儒学在儒学发展演变中的地位,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1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2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3.荀子(1)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续表)(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12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13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1)政治上: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14德政,推行教化。
“15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16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17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董仲舒的主张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18独尊地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19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知识拓展]“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本质是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归纳总结]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统治者重视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2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变法改革,致力耕战,孔子恢复周礼、“德治”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求。
[辨析比较]“仁”与“仁政”的不同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易错易混]1.“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
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致的。
2.荀子提倡的“礼”不同于孔孟,而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3.“无为而治”强调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辨析比较]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前者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法律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后者是要实现人民意志,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材补缺]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治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
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名师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知识拓展]1.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2.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热考主题一百家争鸣[历史概念]1.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2.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
“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
3.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
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4.王道与霸道“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
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
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代指儒家的治国思想。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代指法家的治国思想。
语出《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
是知霸道者也。
”“王道”与“霸道”是一对相对的称呼。
5.“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史料实证][史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读史史料一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国家,核心是“无为而治”。
[史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读史史料二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表现。
[史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读史史料三中“圣人执要”即实行君主专制,体现了法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思想。
1.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归纳道家、儒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
提示: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中央集权”。
2.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提示: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治”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系统认知]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
(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
(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
[素养落实]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 A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会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会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
2.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 C )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解析:据材料“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可知,“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故C 项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百家”中思想的相通之处“百家争鸣”,各派别并不只是相互对立、相互诘难,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
如第1题通过战国时期申子和韩非子的主张,说明了法家、道家互相融会吸收。
第2题考查了荀子广泛吸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学体系更完整,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
关于犯罪与经济的关系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质基础“爱民”思想各家思想出发点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
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限制君权”思想孟子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要求统一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热考主题二汉代儒学[历史概念]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史料实证][史料一]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