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优质护理.pdf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优质护理.pdf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优质护理
学生姓名:张美芳学号: 1495212089 专业:护理所在学习中心:房山摘要:目的: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长期住院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及治疗效果。

方法:
转变服务理念,改变工作模式,结合老年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促进科室,医院和谐发展。

结论: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在优质的护理下各方面都得到改善,根据不同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病情进行合适的护理使到老年患者在身心愉快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患者;优质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老年患者年龄增长的同时机体功能也在衰退,例如:听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同时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变得多疑多虑,失落感、孤独感、疾病感,对死亡的恐惧等。

而且老年患者的特点是病程时间长,出现的并发症也多,比较难治愈。

老年患者因长期住院的缘故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在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护理这方面来说挑战是比较大的,抓住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护理工作,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能力及生活质量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1.老年人特点
1.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视觉器官的功能变化: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多出现老花眼,近距离视物模糊。

消化系统的变化:舌乳头上的味蕾数目减少,味觉和嗅觉敏感度下降,影响进食欲望,老年人胃酸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降低,吸收营养的能力下降,肠蠕动减慢,容易导致便秘,从而增加了有害物质在肠内的停留时间。

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血管壁生理性硬化渐趋明显,弹性减退、脆性增加,血压的调节作用下降,血压升高,易发生脑溢血、脑血栓等心血管意外。

神经系统变化:老年人记忆力、听力、反应能力降低,肢体动作不到位导致老年人易发生意外伤害。

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内分泌机能下降,机体代谢活动减弱,生物转化过程减慢,
解毒能力下降,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1.2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病人由于器官衰竭,生理功能减退,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形成特殊的心理状态,固执,不易合作,患病时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易产生悲观心理。

1.2.1抑郁悲观
老年患者由于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要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对于自己的病情多表现为悲观,感到暮年已至,给家人带来负担,对生活失去热情,从而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病情反复容易动感性,挑剔任性,没有安全感,感觉家人嫌弃他们。

1.2.2孤独感
老年人认为自己有丰富的经验和人生阅历,患病后更应该得到尊重和照顾,心理更为敏感,稍微有一点不顺心就感觉自尊心受挫,长期住院老年患者更是这样,加上在新环境找不到熟人聊天,疾病困扰更感到孤独无助。

1.2.3固执
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和抗药性老年人在性格方面会比较固执,加上长期疾病的折磨,有很多老年患者只会特别迷信某种药物,执意认为只有这些药物对他的疾病有效果,其他药物采取拒绝。

2.护理
2.1心理护理
2.1.1树立好自身的形象
护士首先要树立好自身的形象,言行举止要大方、温柔等,尽量使到患者对自己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2.1.2控制情绪波动
孙思邈在《千金言·养生篇》中说“莫忧思,莫大怒,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捐捐怀分忿恨,皆捐寿命,若不能犯者,则得长生也。

”情绪波动太大,往往促使疾病恶化,造成不良后果,不利于身心健康。

医护人员做好精神安慰和思想
疏导工作,使老年患者得到温暖,进而促进其配合下一步护理。

2.2生活护理
2.2.1加强基础护理
将基础护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标准,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提供照顾和帮助。

为老年患者喂水、喂饭、协助大小便、洗澡、理发、刮胡子,修剪指(趾)甲等。

2.2.2加强饮食护理
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减退,加上疾病,脾胃虚弱,咀嚼又不方便,常常对饮食有特殊的要求。

应易消化吸收,富
营养,主副食合理搭配,科学加工,鼓励多食豆浆、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及水果。

2.2.3加强皮肤护理
长期卧床老人,预防压疮是皮肤护理的重点。

对卧床病人制定严密的护理计划,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讲解皮肤按摩对预防压疮发生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经常自行检查皮肤,保持皮肤及床褥的清洁卫生,避免潮湿污染、摩擦力等刺激损伤皮肤,使用气垫床等减压用具,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以减轻组织缺血、缺氧、营养障碍状况。

2.3加强安全护理
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坠床、跌倒、轮椅倒扑、烫伤走失等,需制定相应的护理安全措施。

2.3.1防跌倒
老人入院后,首先评估老年人的自身因素,能否自理。

二是评估病区及住院环境,光线是否明亮,地面是否潮湿,有无障碍物等。

三是评估社会因素,家庭支持度,家庭成员素质等。

然后根据老年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在老人走动的的范围内,应有足够的采光,地面保持平整、无障碍物,避免湿滑。

盥洗室设坐便器,并设有扶手,以防老人滑倒。

睡前准备好夜间所需物品和便器,下床或上厕所时,一定要有人陪伴。

对眩晕患者告知病人起床、转身、下蹲等动作宜缓慢。

2.3.2防坠床
意识障碍的老人应加床挡,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人,在床旁用椅子护挡。

如果发现老人睡近床边缘时,要及时护挡,必要时把老人推向床中央,以防老人坠床摔伤。

2.3.3防走失
加强病房巡视,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为患者佩戴或在衣袋内存放安全卡,注明患者姓名、年龄、科室及电话、家庭住址、联系人电话及病情等,以便走失时能被及时找回。

2.3.4防噎、呛、误吸
老年人喉腔粘膜萎缩、变薄,喉感觉减退,咽缩肌活动作用减退,易发生误吸、呛咳。

指导并协助老年人进食,给予少而精,软而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易呛咳者,食物加工成糊状,必要时给予鼻饲。

2.3.5注意给药安全
老年人用药品种不宜过多,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开,服药后护士勤巡视,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特别是初次给药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在服用有过敏反应的药物时应注意其延迟反应,安眠药应睡前上床后服,以防药物在老人上床前起作用而引起跌倒。

3.讨论
通过优质的护理,老年患者的心理都有较大的改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明显减少,积极配合治疗,并发症也随之减少或得到良好的处理。

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患者面对现实,调节好患者自身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和谐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疾病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玉林,隋海红.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17(22):154-155.
[2]哈智华.护理人员正确履行告知义务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B):62-63.
[3]王香云,卢言红,李昌雨.谈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15(7):114-115.
[4]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38(12):959-961.
[5]贺丽春,陶新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34(13):3389-3390
[6]吴玲,吴宝勤.高血压并脑梗死200例护理体会[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4):430-431,434.
[7]孙中堂,高文铸.读《孙思邈〈千金方〉研究》[J],中华医史杂志,1996,01.
[8]陆慧华.老年病临床特点与对策[J]2004,24(2):173.
[9]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
[10]王增英,吴惠平.老年病人食物误吸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33.
[11]张凤巧,郭桂芳.老年人用药知识调查与分析[J].山东医药,2003,43(2):1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