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专题7《地貌(1)》教
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水平要求】
识记:
地貌的形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黄土地貌、流水地貌的形态。

理解:
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分析;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简单应用:
认识自然界的主要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
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黄土地貌的识别、判读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貌的方法。

【基本知识梳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讲评。

引入新课:利用预备铃的时间播放我国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自然的引出课题―――地貌。

一、流水地貌:河流地貌为主
1、作用力:侵蚀、搬运、堆积
2、河流上、中、下游表现不一样:
上游底蚀――深切的河谷
中游侧蚀――曲流,中游堆积形成凸岸
下游----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
3、分布:有河流分布的地区。

二、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堆积作用。

1、分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石芽、孤峰、峰林、溶蚀盆地落水洞。

地下:溶洞、地下瀑布、石钟乳。

2、分布:西南地区较多
三、风成地貌:
1、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2、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3、分布:西北干旱和沙漠地区
四、黄土地貌:
1、地貌形态: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2、分布:黄土高原
五、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2、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
3、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六、结合景观图总结五种地貌的开发利用
疑难解析
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地貌,我国的高原这种地貌分布广泛。

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和。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

(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

(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很明显,此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等,不同形态的喀斯特地貌成因不同。

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使难以溶解的碳酸钙变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失。

这样,位于地表的可溶性岩石就形成石芽、石林,水沿着地下的裂隙溶蚀,就形成溶洞或暗河。

可用方程式CaCO3+H2O+CO2→Ca(HCO3)2表示。

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包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渗入洞顶和四壁,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低,水中的碳酸氢钙分解为碳酸钙而沉淀,可用方程式Ca(HCO3)2→CaCO3↓+H2O+CO2↑表示。

由图中的地下河水面的分布看,边槽的分布位置就标志着地下河水位的变动情况。

答案:(1)喀斯特,南斯拉夫,云贵,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 (2)A,溶蚀;B,沉积; (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

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拼,形成地下管道式流水即地下河。

(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课堂练习】
1、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和。

2、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以为主;曲流多出现在河流的,是河流侧蚀的结果,河流在岸不断侵蚀,岸不断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河流下游以作用为主,往往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3、喀斯特地貌包括和两部分。

4、海岸地貌包括地貌和地貌。

5、风成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其中风蚀柱属于地貌,沙丘属于地貌。

6、黄土覆盖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称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称为;孤立的黄土丘为。

7、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其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岩石表层的崩解破裂——流水的侵蚀作用
B、黄土高原的沟壑——流水的侵蚀作用
C、天山山麓的冲积扇——风力的堆积作用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流动沙丘——风力的侵蚀作用
课外作业:观察黄浦江或家附近的河流的弯曲状况,下节课讨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