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瑰宝
——鄂温克旗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部, 地理坐标为N48010′-48057′;E118048′-119045′,总面积3468.48平方公里,是以保护湿地、草原、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禽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设立了高林温都尔、草甸草原、沙地樟子松疏林等三个核心区,面积68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72%。
缓冲区面积827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1957.48平方公里。
辉河自然保护区处于大兴安岭山地森林向呼伦贝尔草原的过渡带和草甸草原向典型草原的过渡带,具有低山丘陵、高平原、沙地疏林、河谷等多种类型组合的地貌,使保护区呈现为类型多样、独特、结构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呼伦贝尔市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湿地是辉河自然保护区的主体,是内蒙古草原东部最大的一条带状湿地,是东北亚乃至全球的重要生态屏障,总面积1167平方公里,保护区同时具有河流型、湖泊型、沼泽型三种湿地类型,以大面积组合分布为特点。
保护区境内的湿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生息繁衍的理想环境,同时也是众多候鸟迁徙过境的驿站。
保护区内的草原总面积2173.48平方公里,具有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两种类型,并保持着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相互过渡的特征,总体上人为干扰尚轻,基本保持着天然状态,是国际
上238处生态关键保护地之一的欧亚草原区蒙古达乌尔草原生态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优质的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对维护京津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区内的沙地樟子松林总面积128 平方公里,是欧亚大陆东部草原生态区范围内在我国分布的最珍贵的一块森林资源。
保护区内的沙地樟子松林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二级保护珍贵树种。
辉河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据调查,保护区境内分布有鸟类38科300余种,其中丹顶鹤、大鸨等国家I 级保护鸟类9种,大天鹅、白琵鹭等国家II级保护鸟类30种。
鱼类有8科31种,两栖爬行动物有3科10种,兽类有15科42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哺乳动物4种。
保护区内共有植物344种,分属60科199属,其中,国家II级保护植物1种。
2004年——2006年连续3年春秋两季的鸟类资源调查中显示,每年有大约200种鸟类在此栖息繁殖。
其中,每年有约300只丹顶鹤在保护区繁殖,这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还有约60只白枕鹤、200只蓑羽鹤、2000只大天鹅在保护区繁殖,雁鸭类更是数以万计。
同时辉河自然保护区还是小天鹅、白头鹤等国际候鸟的重要迁徙驿站。
可以说,辉河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是一个天然的鸟类博物馆。
无论是从珍稀濒危鸟类的种群数量,还是所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
要性等方面,辉河自然保护区完全具备国际重要湿地的条件,但由于辉河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管理机构成立较晚未能及时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现正在积极申请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辉河流域还是鄂温克、达斡尔、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重要的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的“扎赉诺尔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209年匈奴兴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政权,辉河流域是左贤王的辖地,后为呼韩邪单于的辖地;东汉初年鲜卑逐渐强盛起来,公元235年沿大兴安岭迁移至呼伦湖地区,并在辉河流域生活,今辉河保护区附近的伊敏苏木、锡尼河镇、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先后出土了鲜卑人的葬群、细石器等遗址;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后,辉河流域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弟弟斡赤斤的封地,今巴彦塔拉古城就是斡赤斤的故地。
1732年后鄂温克、布利亚特、额鲁特、巴尔虎、达斡尔等部落和民族先后迁居此地生活至今。
因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有效地保护湿地、草原和沙地樟子松林生态系统,对保护区域性的生物物种、民族文化及遗传基因多样性,建立生物基因库,开展科学研究、开展珍稀物种的救护、监测和驯养提供了必要保障,为人类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提供良好的环境。
但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及上游筑坝截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辉河湿地萎缩近60%,湿地盐碱化、沙化呈不
断扩大趋势,珍稀濒危鸟类栖息环境恶化,同时也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区管理局积极申请生态保护资金,申请将辉河湿地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辉河湿地至今未能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中。
由于缺乏生态保护资金,辉河湿地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辉河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7年12月,1999年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国家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出了一定贡献。
特别是2005年8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组建以来,克服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等困难,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护、科研、宣教等工作,使自然保护区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进展。
在管护方面,保护区建立了5处观测管理站,配备必要的观测管理设备,派出人员进行驻守管护,先后查处了百余起偷猎、捕捞、捡拾鸟卵等违法案件,救护珍稀濒危鸟类60余只,放生查获的黑龙江林蛙万余只。
宣教方面,定期深入牧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上街宣传,利用保护区环境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环保夏令营等活动。
科研方面,积极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联系,建立科研合作基地,推动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
2007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保护区建立了辉河生态监测站、辉河湿地研究基地,首开国家级科研院所在自然保护区建立研究基地的先例,具有重大意义。
辉河自然保护区2006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2006年被呼伦贝尔市环保局命名为市级环境教育基地,2007年被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今后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条例实施办法》以及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法规,从保护区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保护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与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实现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把自然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辉河自然保护区这美丽富饶的绿色净土完好无损的留给子孙后代。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