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设计

居住区设计


二、居住区绿地规范
• 2、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 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 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 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 树木和绿地。
• 3、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 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 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 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 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它的块状、带状公共 绿地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 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 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 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一般指被小区道 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 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位置选择
• 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公共绿地的位置选择最 好是在居民经常来往的地方或商业服务中 心附近(即要求交通方便,但要注意避免 成为人行通道,以保持安静的环境),但 还要结合自然地形,如选在区内地形起伏 的河湖坑洼地等不适宜搞建筑而适合建园 林的用地上。为使居民使用方便,公共绿 地的服务半径以不超过500m为宜。在规模 较小的小区中,公共绿地可在小区的一侧 沿街布置,或在道路的转弯处两侧沿街布 置,以形成绿化隔离带,减弱噪声、尘土 对临街建筑的影响,美化街景。
• 园路及广场的铺装材料可根据资金、造景 需要及就地取材原则来选择,花纹图样也 根据造景需要具体设计,以提高铺装地面 的艺术效果。
园路、广场
园路、广场
园路、广场
园路、广场
园路、广场
园路、广场
园路、广场
(4)地形
• 公共绿地的地形应因地制宜地处理,因高 堆山。就低挖池,或根据场地分区、造景 需要适当创造地形,地形的设计要有利于 排水,以便而后及早恢复使用。
桌、椅、坐凳
2)花坛
• 宜设在广场上、建筑旁、道路端头的对景 处,一般台高30-45cm,这样既可当坐凳 又可保持水土不流失。花坛可做成各种形 状,上既可栽花,也可植灌木、乔木及草, 还可摆花盆或做成大盆景。
2)花坛
2)花坛
3)水池、喷泉
• 水池的形状可自然可规则,一般自然形的 水池较大,常结合地形与山体配合在一起; 规则形的水池常与广场、建筑配合应用, 喷泉与小池结合可增加景观效果并具有一 定的趣味性。水池内还可以种植水生植物。 无论哪种水池,水面都应尽量与池岸接近, 以满足人的亲水感。
位置选择
3.内容安排
• 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内集中的公共绿地是居 民休息、观赏、社交游乐的重要场所,而 居民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绿地的内 容设置应考虑满足各阶层人士的多方需求。
内容安排
内容安排
(1)入口
• 入口应设在游人的主要来源方向,数量2- 4个,与周围道路、建筑结合起来考虑具体 的位置。入口处应适当放宽道路或设小型 内外广场以便集散。内可设花坛、假山石、 景墙、雕塑、植物等作对景。入口两侧植 物以对植为好,这样有利于强调并衬托入 口设施。
居住区绿地设计
10.2.1.210/xnjpkc/ylsj/ /yuanlinren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 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 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 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 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道路绿地
4.住宅组团绿地
• 住宅组团绿地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 组合而形成并为一、二个住宅组团服务的 公共绿地,包括活动场地和绿化种植用地。
组团绿地
组团绿地
组团绿地
5.宅旁绿地
• 宅旁绿地是指居住建筑四周或住宅内院的 绿地。合起来看居住区绿地的种类主要有: 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住 宅组团绿地、宅旁绿地等 。
二、居住区绿地规范
•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 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 1、 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
展垂直绿化; • (2) 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宅间绿
地面积的计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 有关规定; • (3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 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7)山石
• 在绿地内的适当地方,如建筑边角、道路 转折处、水边、广场上、大树下等处可点 缀些山石,山石的设置可不拘一格,但要 尽量自然美观,不露人工痕迹。
山石
8)栏杆、围墙
• 设在绿地边界及分区地带,宜低矮、通透, 不宜高大、密实,也可用绿篱代替。
栏杆、围墙
9)挡土墙
• 在有地形起伏的绿地内可设挡土墙。高度 在0.5m以下时,可当座凳用。若高度超过 视线,则应做成几层,以减少高度。还有 一些设施如园灯、宣传栏等,宜按具体情 况配置。
内容安排
内容安排
内容安排
内容安排
(2)场地
• 公共绿地内可没儿童游戏场、青少年运动 场和成人、老人活动场。场地之间可利用 植物、道路、地形等分隔。
场地
场地
(3)园路、广场
• 公共绿地的园路能把各种活动场地和景点 联系起来,使游人感到方便和有趣味。园 路也是居民散步游憩的地方,所以设计的 好坏直接影响到绿地的利用率和景观效果。
居住小区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
2.居住小区单位附属绿地
• 居住小区单位附属绿地是居住小区级公共 建筑内的绿地。如中小学、幼儿园、托儿 所、食堂、饮食店、锅炉房等单位附属的 绿地。
3.居住小区道路绿地
• 居住小区道路绿地是联系住宅组群之间的 道路和通向各户或各居住单元门口的小路。 一即居住小区内主要道路和住宅小路的沿 路绿化。
(五)宅旁绿地的布置
• 1.底层住户小院 • 2.游憩活动场地 • 3.生活杂物场地
宅旁绿地的布置
宅旁绿地的布置
3)水池、喷泉
水泉
4)景墙
• 景墙可增添园景并可分隔空间。常与花架。 花坛、坐凳等组合,也可单独设置、其上 即可开设窗洞,也可以实墙的形式出现起 分隔空间的作用。
5)花架
• 常设在铺装场地边,既可供人休息,又可 分隔空间,花架可单独设置,也可与亭、 廊、墙体组合。
一、居住区绿化的作用
• 首先,绿化所用的植物材料本身就具有多 种功能,它能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 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西晒、降低 风速;还能保护环境卫生、吸收噪声、减 少灰尘、净化空气。
• 其次,植物及其绿化空间能为居民(特别 是为老人、儿童)创造良好的游憩社交环 境: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居住区内 容;另外在地震、战争等受灾时期还能起 到疏散人口和吸附放射性物质等作用。
地形
地形
地形
地形
(5)园林建筑及设施
• 园林建筑及设施能丰富绿地的内容、增添 景致,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居住区或 居住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不大,因此其内的 园林建筑和设施的体量都应与之相适应, 不能过大。
园林建筑及设施
园林建筑及设施
l.桌、椅、坐凳
• 宜设在水边、铺装场地边及建筑物附近的 树荫下,应既有景对观。又不影响其他游 人活动。
(三)单位附属绿地的布置
• 1.公共服务设施的绿化 • 2.托儿所、幼儿园的绿化
(四)住宅组团绿地的布置
• 1.位置 • 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
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是千变万 化的,根据组团绿地在住宅组团内的相对 位置,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
2.布置方式
• (1)开敞式 可供游人进人绿地内开展活 动。
锦绣苑居住区
(一)居住区级绿地
• l.居住区公共绿地 • 2.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 • 3.居住区道路绿地
公共绿地
某居住区
(一)居住小区级绿地
• l.居住小区中心绿地 • 2.居住小区单位附属绿地 • 3.居住小区道路绿地 • 4.居住小区组团绿地 • 5.居住小区宅旁绿地
(一)居住小区级绿地
宅旁绿地
宅旁绿地
宅旁绿地
宅旁绿地
三、居住区绿地的总体设计
• (一)公共绿地的设计 • (二)道路绿地的布置 • (三)单位附属绿地的布置 • (四)住宅组团绿地的布置 • (五)宅旁绿地的布置
1.规模
• 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内,集中整块面积的 公共绿地,其用地的大小,应与全区总用 地、居民总人数相适应。目前我国新建居 住区或居住小区公共绿地面积采用平均每 人l~2平方米的指标。如居住小区内人口为 1万人,则小区公共应为1万平方米左右。 若居住小区内无整块地可供利用,则可分 成两部分,在小区内搞两个小花园。
• 居住小区公共绿地是为居住小区服务的集 中整块面积的公共绿地,包括运动地、儿 童、青少年活动场地和老人休息地。它的 位置也常规划在居住小区中心段,服务半 径300-500m,步行约10min可以到达。
•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 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 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 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
二、居住区绿地规范
• 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a)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
邻; • (b)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 (c)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
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院墙栏 杆作分隔; • (d)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 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 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 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二、居住区绿地规范
• 4、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 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