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胸部常见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部常见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

24
CT:实变肺实质内多发的透明区,轮廓不整,虫蚀状,多 见于干酪性肺炎
薄壁空洞
洞壁薄,在3mm以下,由薄层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形 成
CT:境界清晰,内壁光滑,圆形透明区,一般无液面,周 围很少实变影.常见于结核.
厚壁空洞
壁厚大于3mm CT:形状不规则透明影,周围由密度高的实变区,内壁
➢ 肺底积液:肺底与横隔之间的胸腔积液。
32
33
34
35
气胸及液气胸
气胸:空气进入胸腔则成
进入途径
➢ 壁层胸膜破坏
➢ 脏层胸膜破坏
病变引起脏层胸膜破裂
由剧咳引起脏层胸膜破裂,自发性气
CT表现
➢ 无肺纹理的透光区
液气胸 :胸腔内液体与气体并存
CT表现
➢ 横贯胸腔的液面,液面上方为空气及压缩的肺,有膈肌粘
病变的吸收晚于症状的好转
两周内吸收完,少数时间较长,1~2月. 偶可机化成机化性肺炎
进一步吸收,呈少量索条 状影或完全消散.
48
Case 1
49
Case 2
50
Case 3
51
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
常为链球菌,葡球菌,肺炎双球菌感染. 多见于婴幼儿、老年、或术后并发症 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可发展为小叶性肺炎 病理:小支气管壁充血水肿,肺间质内炎症浸润,以及肺小
叶渗出和实变的混合病变 范围:小叶性的,可融合成片 CT表现:两肺中、下野,中内带 ➢ 支气管及周围间质的炎变,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 ➢ 小叶性渗出与实变,沿肺纹分布的斑片状模糊致密影,
密度不均,可融合成片.
52
53
间质性肺炎
54
三、肺脓肿
系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肺坏死性炎性疾病
➢ 急性 ➢ 慢性16源自肺气肿定义: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
大同时伴有不可逆行肺泡壁的破坏。
病理基础:细支气管炎及狭窄导致不完全性阻塞,引起
活瓣样通气,致使终末细支气管以远含气腔隙过度充气, 继发肺泡壁的破坏、合并成肺大泡。
分类
➢ 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小叶中心部透亮度升高,多见于 肺上部
➢ 全小叶型肺气肿:透亮区累及整个小叶,多合并肺大 泡,好发于中下叶
➢ 原发综合征 Primary complex ➢ 胸内淋巴结结核
66
原发综合症
侵入肺
结核菌
肺中部近胸膜处

病灶周围炎
急性渗出性病变 (原发灶)
➢ 当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粘液栓时,表现为棒状或结节状 高密度阴影,类似“指状征”改变。
42
Case 1
43
Case 2
44
Case 3
45
二、肺炎
大叶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
46
大叶性肺炎
由肺炎双球菌引起,好发冬春季,多见于青壮年
临床特征: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 咳铁锈色痰
支扩
临床表现:咳嗽、咳血和咳大量脓痰
41
CT表现
➢ 柱状支扩:当支气管水平走行与CT层面平行时可表现为 “轨道征”;当支气管和CT层面呈垂直走行时可表现为管 壁圆形透亮影,呈“戒指征”。
➢ 囊状支扩:支气管远端呈囊状膨大,成簇的囊状扩张可形 成葡萄串状阴影,合并感染时囊内可出现液平及囊壁增厚。
➢ 曲张形支扩:表现支气管径呈粗细不均的囊柱状改变,壁 不规则,可呈串珠状。
凸凹不平,或光滑整齐,多为新形成的空洞.见于脓肿 (有液平),肺结核(少),及肿瘤(内不平).
25
26
空腔
➢ 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含 气的肺囊肿及肺气囊。
➢ CT:与薄壁空洞相似,但其壁较空洞壁薄,后 约1mm。
27
肺间质病变
是发生在肺间质的弥漫性病变,主要分布于支气 管、血管周围、小叶间隔及肺泡间隔,而肺泡内 无或仅有少许病变。 可发生在许多疾病:如慢性间质性肺炎、特发性 肺间质纤维化、结缔组织病及尘肺等。 CT表现 索条状、网状、蜂窝状及广泛小结节状影等
空洞
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除而形 成。常见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肺霉菌感染和坏死性 肉芽肿等。
空洞壁
➢ 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洞壁周围 的薄层肺不张所形成。多见于结核、肺癌。
➢ 依病理变化可分为三种: 虫蚀样空洞----无壁空洞 是大片坏死组织内的空洞,较小,形状不一,多发,洞 壁由坏死组织形成
第一节 正常胸部CT影像
一、纵隔 二、肺
1
检查方法
体位、呼吸:仰卧位,深吸气屏气 扫描范围:依病情范围定 层厚、层间距:一般为 5mm/5mm 扫描时间 造影增强
鉴别血管性与非血管性病变 明确病变与纵膈血管的关系 了解病变的血供,协助定性
2
一、纵隔--分区
九分法 六分法
3
一、纵隔--淋巴结
前纵隔淋巴结
早期为化脓性炎变,继之发生坏死液化形 成脓肿
55
感染途径:
⑴吸入性 ➢ 最常见途径,从口腔,鼻腔吸入含菌分泌物、
坏死组织和异物; ➢ 也可继发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肺不张. ⑵血源性 ➢ 继发于金葡菌引起的脓毒血症,病灶多发. ⑶附近器官感染直接蔓延 ➢ 胸壁感染,膈下脓肿,肝脓肿等蔓延累及肺部.
观察肺结构采用肺窗
窗位:-400~-700Hu,窗宽:1000~1500Hu
12
识别叶间裂CT图
普通CT
HRCT
13
肺段的划分
14
第二节 基本病变CT表现
15
一、支气管阻塞及其后果
腔内阻塞 ➢ 肿块、异物、先天性狭窄、分泌物郁积、水肿、血块
及痉挛收缩等原因 腔外阻塞 ➢ 外在压迫,如肿瘤、增大的淋巴结 部分阻塞 ➢ 引起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 完全阻塞 ➢ 引起阻塞性肺不张
28
29
三、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 气胸及液气胸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胸膜肿块
30
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可由多种疾病侵犯胸膜引起积液 胸腔积液可分: ➢ 渗出液 ➢ 漏出液 ➢ 脓液 ➢ 血性积液 ➢ 乳糜性积液 但CT表现大致相同,难以区别其性质,由于其量的大小不同 及位置不同,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31
59
肺脓肿CT表现
➢ 急性化脓性炎症阶段
肺内有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密度均匀,范围可 大可小。
➢ 病变中心肺组织坏死液化,出现空洞。 ➢ 空洞内有液平,内壁略不规整。 ➢ 可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60
61
62
63
四、肺结核
致病菌
➢ 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
结核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理变化 比较复杂。
等渗出,使肺组织变硬. ➢ 灰肝样变期:
肺泡内红细胞减少,代 之以大量的白细胞,切 面呈灰色
模糊.可见支气管气像. 炎症累及的范围不 同,CT表现也不一样,随 解剖区域不一样.
➢ 消散期:
➢ 消散期
炎性渗出物逐渐被吸收, 消散,肺泡重新充气.
实变区密度逐渐减低,先 从边缘开始,消散是不均 匀的,可表现为大小不等 的片状影,分布不规则.
➢ 间隔旁型肺气肿:累及小叶边缘部分,多表现为胸膜 下的小气泡,常合并胸膜下肺大泡
17
CT表现
➢ 两肺透亮度升高,可见肺大泡 ➢ 肺纹理稀疏,变细,变直 ➢ 桶状胸,前后径增宽 ➢ 悬垂心
18
阻塞性肺不张
支气管完全阻塞后,肺内气体多在18~24小时内被循环的 血液吸收,肺叶萎缩,同时肺泡产生一定量的渗液。
➢ 渗出与实变 ➢ 钙化 ➢ 结节与肿块 ➢ 空洞与空腔 ➢ 肺间质性改变:网状、细线状及条
索状影
21
渗出与实变
病理
➢ 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 细胞或组织所替代,常见的病理改变为炎性渗出、水 肿液、血液、肉芽肿或肿瘤组织。
CT表现
➢ 腺泡结节影、片状边缘模糊影、肺段或肺叶分布的均 匀致密影、蝴蝶翼状分布大片影、磨玻璃样阴影以及 在实变阴影内出现空气支气管征。
➢ 前胸壁淋巴结 ➢ 血管前淋巴结
中纵隔淋巴结
➢ 气管旁淋巴结 ➢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 奇静脉淋巴结 ➢ 支气管肺淋巴结(肺门淋巴结) ➢ 隆突下淋巴结
后纵隔淋巴结
➢ 沿食管及降主动脉分布,与隆突下淋巴结 交通
4
一、纵隔--正常CT图像
六个基本纵隔平面
➢ 纵隔胸腔入口平面 ➢ 胸骨柄平面 ➢ 主动脉弓平面 ➢ 主动脉窗平面 ➢ 气管分叉平面 ➢ 左心房平面
连时,也可形成多房性液气胸
36
37
38
39
第三节 常见胸部疾病的CT表现
一.支气管扩张 二.肺炎 三.肺脓肿 四.肺结核 五.肺肿瘤 六.纵隔原发性肿瘤
40
一、支气管扩张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病因:继发于支气管、肺的化脓性炎症,肺不张及肺纤
维化,少数先天性。
发病机制:
慢性感染 管壁破坏
支气管腔内分泌物淤积、咳嗽 管内压增高 肺不张及纤维化 管壁牵拉
➢ 持续不愈,超过3月,转为慢性。空洞周围纤维增生, 洞壁增厚。炎症经窦道形成多房脓肿;邻近支气管感 染、阻塞、粘连及牵引,可至支气管扩张
➢ 贴近肺表面的病灶,引起胸膜肥厚、粘连、或破入胸 腔,至脓胸、脓气胸
58
临床症状:
高热,寒战 咳嗽,胸痛 咳脓臭痰
➢ 腥臭味,带血,静置分三层
泡沫层 混悬粘液(脓性) 坏死组织
56
发病机理:
➢ 感染物吸入—支气管阻塞,细菌繁殖—局部肺 组织炎症,坏死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形成空洞
➢ 空洞外周有明显的炎性浸润,病变可累及肺段, 肺叶或扩展至另一肺叶
57
空洞转归:
➢ 急性期经恰当治疗,空洞内容物排净,周围炎症逐渐 吸收消散,空洞缩小,消失(约3月),病灶消失或仅留 少量纤维性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