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重点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四)女性性犯罪突出(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①正常型;②性变态者;③心理变态者;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①认识方面。

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

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

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①人的物质属性②人的生物属性③人的思想属性④人的社会属性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③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有时对自身危害也很大④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⑤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9.犯罪心理矫治的目标是什么:①对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外化进行干预,促进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②预防和消除监禁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罪犯适应监狱生活③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咨询和治疗④帮助罪犯改变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⑤引导罪犯消除劣性情绪⑥培养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⑦纠正罪犯的不良习惯⑧帮助罪犯提高人际技能⑨培养罪犯的亲社会态度⑩强化罪犯的法纪意识⑩进行心理危机的法纪意识10.个体犯罪的原因论包括哪些:(一)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二)生物学的原因论(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四)多元原因论11.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哪些:①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②突变型,有人际冲突型、特定气氛型和回避危险型三种类型③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12.强奸犯的特点有哪些:①认知能力较低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④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尤其是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能差13.智能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动机特点:智能犯罪人的动机特点主要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多重性(二)认识特点:①智力水平高;②思维偏执或盲目自信;③法律意识薄弱(三)情绪、情感特点:①情绪复杂;②缺乏罪责感(四)意志特点:智能犯罪人的意志具有两极性特点。

一方面,难以抵御经济利益或恶作剧之快感的诱惑;另一方面,在对技术难题的解决或犯罪行为的实施上,表现出有恒性的意志特点(五)性格特点:内向、孤僻14.女性犯罪的行为表现有哪些:①冲动性;②从属性;③欺骗性;④少暴力攻击性;⑤性色彩浓厚15.集群犯罪的行为特征有哪些:①自发性;②狂热性~③非结构性16.犯罪人特征的剖析技术有哪些:(一)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犯罪现场分析(二)侦查心理学(三)行为证据分析第二套题1.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①错误的认知②狂热的情绪、情感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2.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有哪些:①冲动性;②从属性;③欺骗性;④少暴力攻击性;⑤性色彩浓厚3.团伙犯罪的特点有哪些:(一)标签意义:对团伙成员本身而言,追求标签效应、展现群体的与众不同是一种乐趣,可以更好地体现“我们意识”(二)情感互动:①犯罪团伙中的情感互动对犯罪的产生具有影响;②情感互动增强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③情感互动的结果是使犯罪团伙成为心理共同体,对外界刺激产生一致性行为(三)学习与强化:当某一团伙成员出现新的犯罪行为时,其他人也会竞相模仿,从而扩大团伙犯罪的危害性影响(四)权威与压力:这导致团伙成员在兴趣和行为方面的一体化倾向4.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一)数据收集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心理测验法;实验研究;现场研究;档案收集(二)分析数据方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素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层线性模型5.犯罪心理特征结构包括哪些:①特定的气质②消极的性格特征③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④不良的行为习惯6.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特点有哪些:①畏罪心理;②侥幸心理;③抵触心理;④悲观心理7.盗窃犯的心理行为特征有哪些:(一)偷窃犯的行为特征:①预谋型:先踩点,选准作案目标,摸清被害人活动规律②机会型:没有明确的作案目标,犯罪偶发性强③冲动型:受某种因素的强烈刺激的诱发,或因某种突发的意外局面导致处于窘迫处境而临时产生犯罪决意(二)扒窃犯的行为特征:乱窜;尾随;钻挤;试探8.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①思维方式简单②消极的情绪反应性③性格缺陷明显④满足情绪宣泄的动机强烈9.累犯的心理特征有哪些:⑴认知特点:累犯在认知特征上具有分析问题片面和极端化的特点⑵需要特点:表现为物质需要和情绪宣泄需要占主导地位⑶动机特点:有的累犯在刑满释放后再次从事犯罪活动时,往往产生较为激烈的动机斗争;有些累犯具有较惯犯更为强烈的犯罪合理化观念。

⑷情绪、情感特点:平静,冷静,作案更为谨慎,消极性情绪占主导。

⑸意志特点:两极化。

一方面,累犯具有较强的犯罪冲动,实施犯罪的意志力坚定;另一方面,长期的监狱矫治工作仍不足以使累犯建立起抑制犯罪的自控力,抑制能力较弱。

⑹能力特点:多向性。

一些累犯不仅具有高超的犯罪技能,还具备一些专业技能,可以从事某项生产劳动。

⑺法制观念:法制观念畸形,不具有法律意识,蔑视法律的权威性。

⑻性格特点:顽固、偏执。

10.犯罪的心理预测适用范围:(一)初犯可能性预测:主要适用于青少年,即14-25岁之间的少年和青年。

(二)再犯可能性预测:主要适用于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或假释者。

11.犯罪心理矫治的意义有哪些:(一)矫治犯罪心理结构的需要(二)矫治监狱人格的需要(三)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四)新时期犯罪主体的变化需要心理矫治(五)心理矫治能较好地调动罪犯自我改变的积极性12.什么是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些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不作数量上的比较13.什么是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心理机制是指与犯罪有关的防卫机制,是个体在精神受干扰时潜意识地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14.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是什么:是指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变化过程。

15.犯罪心理结构是什么: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结合。

16.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是什么?内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17.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犯罪心理是主观的内部活动,我们无法直接观察。

犯罪行为是客观的外部活动,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观察;②犯罪心理在产生的时间顺序上总是先于犯罪行为,没有犯罪心理也就不可能存在犯罪行为。

联系:①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无法分割的,犯罪行为总是在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②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以犯罪人为载体的主客观活动,二者共同建立在犯罪人的全部心理因素之上;③就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而言,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和犯罪情境共同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④犯罪的成立必须有犯罪行为,而分析犯罪心理也只能依赖于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18.抢劫犯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认识特点:①仇视社会,追求暴富;②野蛮的英雄观,思维方式简单;③侥幸心理(二)情绪与意志: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情绪反应速度快、强度高(三)个性心理:①动机复杂,包括物欲动机、报复动机和戏谑动机②从性格类型上看多为兴奋型、外倾型,性情暴躁,争强好胜。

从气质类型上看胆汁质者居多。

19.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一)结构的稳定程度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二)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三)结构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20.犯罪心理预防的方法:①个体未成年阶段的健康个性的塑造②犯罪心理的自我预防意识的培养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21.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一、主体外因素①与犯罪直接相关的因素②环境因素的影响③惩罚效应④教育与综合治理二、主体因素①需要②认识③情绪④意志⑤犯罪经验⑥犯罪习惯⑦犯罪模仿⑧犯罪准备⑨良知与罪责感萌发⑩生理状况22.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①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②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③萌发犯罪意向④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⑤犯罪决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