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PPT成品
•
•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 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 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 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丈夫。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 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 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 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 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 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李 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笨蛋!今 天是农历8 月15啦。
嫦 娥 姐 姐 …
发月 饼!!!
哦耶!今夜 唱不停~
• • • • • • 中 秋 节 简 介 中 秋 节 传 说 中 秋 节 习 俗 中 秋 节 诗 词
中 秋 歇 后 语
中 秋 节 民 谣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 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 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 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 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 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 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 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 “月夕”,“八月节”。此夜, 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 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 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节日发展
• 嫦娥奔月 • 吴刚伐桂 • 玉兔捣药
• 《嫦娥》 (唐)李商隐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 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 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 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 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 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 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 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 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 口吞了下去。
月饼 发展
•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 “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 ,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 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 ,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 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 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 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 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 ,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 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 各地的人们所喜食。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 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节习俗
• 赏月 • 吃月饼 • 观潮
• 看花灯
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 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 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 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 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 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 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 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 ,共同赏月叙谈。
玩花灯
•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 ,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 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 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 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 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 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 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 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 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 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中秋月饼 起源
• •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 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 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 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 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 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 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 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 ”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 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 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 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 《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 ,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 ,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 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 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 》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 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 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 玉兔捣药 • 嫦娥身边有只可爱的玉兔,这是民间公认的。据说嫦娥身体变轻 ,开始升空时,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压下身子,便抱起了一直喂养 的白兔。白兔儿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成为神话中 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 • 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 《西游记》中也有这只小玉兔任性溜下凡间,还挥舞起捣药杵与孙悟 空对战的情节。我们在月夜中抬起头来,也许能从月亮上找到那只可 爱的兔子。 • 附:日本从中国传去这个神话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日本 人认为月亮上天天都在过年吗?)
•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 、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 “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 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 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 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 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 ”、“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 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 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这便是传说的吴刚在伐桂。吴刚砍 桂的神话据说是在唐代演绎而成,在民间流传中也有不同版本。 传说吴刚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深深吸引。也不顾 对方的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纠缠。嫦娥不堪其扰,于是指向月中桂 树说,它枝条太长了,今夜你若能将它砍断,便答应你的追求。吴刚心花怒 放,心想这算什么难题,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桂树的树身便恢 复如初。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树总是不断。一至砍到今天。 也有传说中吴刚是位凡人: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 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 株五百丈的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 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 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