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客运综合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的协调规划
客运综合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的协调规划
换乘
集散
功能
停车
引导
本地、区域和城际公交巴士 通勤 通勤、 本地、区域和城际公交巴士,通勤、城际和高速轨道以及其他交通方式 汇聚于综合枢纽,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设施进行一体化布置(见图 见图1) 汇聚于综合枢纽,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设施进行一体化布置 见图 , 不同交通方式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交通功能区域及流线体系。 不同交通方式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交通功能区域及流线体系。
2
充分重视各种交通工具的运输特性,交通设计要扬长避短,交通流之间应 充分重视各种交通工具的运输特性,交通设计要扬长避短, 尽量避免交叉干扰; 尽量避免交叉干扰
3
考虑残疾人、老人、小孩等出行弱者的出行方便,减少其换乘过程中的障碍。 考虑残疾人、老人、小孩等出行弱者的出行方便,减少其换乘过程中的障碍。 重视完善人性化的信息发布和信息诱导系统; 重视完善人性化的信息发布和信息诱导系统;
4
以车站内部、内外和换乘设施之间的人行交通组织和系统设计为纲领 以车站内部、 进行交通流组织设计。进站人流与出站人流分离,大人流带与大车流带分离; 进行交通流组织设计。进站人流与出站人流分离,大人流带与大车流带分离;
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的发展趋势
(1)立体化。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系统向立体化发展,通过地上、地面、地下三 立体化。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系统向立体化发展 通过地上 地面、 通过地上、 立体化 个层次,车站内外各种垂直交通设施相互扣结 彼此补充,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公共空 车站内外各种垂直交通设施相互扣结,彼此补充 个层次 车站内外各种垂直交通设施相互扣结 彼此补充 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公共空 间体系。 间体系。 (2)人性化。主要体现在:主要客运站靠近城市人居、经济中心 方便旅客出行 保 人性化。主要体现在 主要客运站靠近城市人居 经济中心,方便旅客出行 主要客运站靠近城市人居、 方便旅客出行;保 人性化 证各类通道的畅通,便捷通道 美化通道,舒适通道使旅客出行时的烦躁感与疲劳 便捷通道,美化通道 证各类通道的畅通 便捷通道 美化通道 舒适通道使旅客出行时的烦躁感与疲劳 感降低到最小;逐步提高站内的景观 绿化、透光、通风、空调、排污、 逐步提高站内的景观、 感降低到最小 逐步提高站内的景观、绿化、透光、通风、空调、排污、排废档 交通信息通俗化并具有亲和性;实现客运设施的智能化 次;交通信息通俗化并具有亲和性 实现客运设施的智能化。 交通信息通俗化并具有亲和性 实现客运设施的智能化。 (3)多方式一体化。车站融入城市交通网络,与市内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 多方式一体化。车站融入城市交通网络 与市内轨道交通 常规公交、出租车、 与市内轨道交通、 多方式一体化 自行车、停车场等形成多方式的立体化换乘衔接体系。将航空港、铁路、公路、 自行车、停车场等形成多方式的立体化换乘衔接体系。将航空港、铁路、公路、 地铁、轻轨等多种交通设施集中配置,立体布局 立体布局,形成运营组织既协调配合又相对 地铁、轻轨等多种交通设施集中配置 立体布局 形成运营组织既协调配合又相对 独立、旅客换乘便捷、顺畅通达的综合交通枢纽。 独立、旅客换乘便捷、顺畅通达的综合交通枢纽。 (4)智能化。在广场、换乘站台、站厅等处设置可变交通情报板、交通信息亭、 智能化。在广场、换乘站台、站厅等处设置可变交通情报板、交通信息亭、 智能化 交通信息终端、专用电视频道和电话24小时交通信息服务等 小时交通信息服务等;利用信号自动控制 交通信息终端、专用电视频道和电话 小时交通信息服务等 利用信号自动控制 系统、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技术等对枢纽内人流、车流、 系统、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技术等对枢纽内人流、车流、行包流进行实时监控 和智能化管理;用地图信息系统或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和处理不同来源的交通信息 用地图信息系统或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和处理不同来源的交通信息, 和智能化管理 用地图信息系统或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和处理不同来源的交通信息 向提出服务请求的客户(即社会公众 提供所需的数据、图形或图像等信息。 即社会公众)提供所需的数据 向提出服务请求的客户 即社会公众 提供所需的数据、图形或图像等信息。
换乘层
通过此换乘大厅层,可以实现地面以上各个不同交通方式之间 通过此换乘大厅层 可以实现地面以上各个不同交通方式之间 的连接;由不同地点的楼梯 电梯、自动扶梯,可以进入 层和4 由不同地点的楼梯、 可以进入3层和 的连接 由不同地点的楼梯、电梯、自动扶梯 可以进入 层和 层的公交层。 层的公交层。 有轨电车、城区有轨交通、出租车以及运输专车在此层运行 有轨电车、城区有轨交通、出租车以及运输专车在此层运行, 通过设置的通道和楼梯可以便捷地搭乘各种交通工具。 通过设置的通道和楼梯可以便捷地搭乘各种交通工具。该层设 置售票厅、候车区、货物寄存处,以及休息室 以及休息室。 置售票厅、候车区、货物寄存处 以及休息室。
(2) 综合交通枢纽内不同交通方式宜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交通 功能区域及流线体系,避免各类交通的混行交叉干扰 避免各类交通的混行交叉干扰,特别是 功能区域及流线体系 避免各类交通的混行交叉干扰 特别是 行人应和车辆保持隔离。 行人应和车辆保持隔离。综合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都应位于 地下一层;地面层衔接常规公交 出租车以及行人;长途公交 地面层衔接常规公交、 地下一层 地面层衔接常规公交、出租车以及行人 长途公交 位于地上二、三层,且都有专用立体通道衔接至城市主要道路 且都有专用立体通道衔接至城市主要道路, 位于地上二、三层 且都有专用立体通道衔接至城市主要道路 避免在枢纽站周边与城市内部交通及行人流线平面交叉。 避免在枢纽站周边与城市内部交通及行人流线平面交叉。
2、枢纽内的流线组织 、
枢纽内交通协调的主要措施包括各交通方式的空间布局、 枢纽内交通协调的主要措施包括各交通方式的空间布局、 运能的合理配置、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调度、 运能的合理配置、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调度、进去枢纽 内的各种流线组织等。 内的各种流线组织等。
3、换乘信息服务建设
一体化交通的发展要求具备先进的客运换乘信息服务系统, 一体化交通的发展要求具备先进的客运换乘信息服务系统, 换乘信息服务系统应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换乘信息服务系统应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能及时准确 地采集、处理、分析、存储、 地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客流转换过程中所产生 的各种信息, 的各种信息,使乘客在出行中了解何种交通工具可乘和如 何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组合方式, 何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组合方式,以便为旅客提供合理的 行车时间与路线,方便乘客换乘。 行车时间与路线,方便乘客换乘。
街道和 MUNI层 层
轨道层
设置岛式站台及直通式的铁路轨道,分别用作通勤铁路、 设置岛式站台及直通式的铁路轨道 分别用作通勤铁路、城际 分别用作通勤铁路 轨道和高速铁路。 轨道和高速铁路。
综合枢纽立面布局图
图2 综合枢纽立面布局图
典型综合枢纽站
巴黎拉德芳斯枢纽布局示意图
枢纽交通设计的原则
1
满足枢纽的功能要求,交通方式之间应实现联运,协调管理; 满足枢纽的功能要求,交通方式之间应实现联运,协调管理;
6、整体性。枢纽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各种要素为一体,具有较强 、整体性。枢纽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各种要素为一体, 的系统性。应有效集合各功能要素,高度协调、融合各组成设施, 的系统性。应有效集合各功能要素,高度协调、融合各组成设施,发挥枢纽在 交通体系和城市中的整体功能。 交通体系和城市中的整体功能。
图1 综合枢纽分层设计
各层设计要点பைடு நூலகம்
长途 公交层 设置岛式站台及直通式的铁路轨道,分别用作通勤铁路、 设置岛式站台及直通式的铁路轨道 分别用作通勤铁路、城际 分别用作通勤铁路 轨道和高速铁路。 轨道和高速铁路。
公交层
通过自动扶梯以及电梯来进行上下层之间的联系。 通过自动扶梯以及电梯来进行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公交层包括 乘客候车区以及与4层之间的联系流动区域 层之间的联系流动区域。 乘客候车区以及与 层之间的联系流动区域。
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
综合交通枢纽中各交通方式的协调规划
출처: 정보통신부 자료
结构框架
综合交通枢纽概述 各交通方式协调规划的重要性 交通方式协调规划 换乘规划的重要性 换乘布局介绍
重庆展望---龙头寺综合枢纽
综合交通枢纽概述
综合客运枢纽是集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常 综合客运枢纽 规公交、出租汽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解决乘客 集散、转换交通方式和线路的场所。
3、换乘过程的畅通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乘客均匀分布在换乘过程的每一环节 、换乘过程的畅通性。只有这样, 不至于在任何环节滞留,保证换乘的紧凑通畅有序。 上,不至于在任何环节滞留,保证换乘的紧凑通畅有序。
个交通方式协调规划原则
4、便捷性。交通协调体系必须围绕旅客便捷换乘,顺畅连接各种交通工具,使 、便捷性。交通协调体系必须围绕旅客便捷换乘,顺畅连接各种交通工具, 不同运输工具之间的换乘距离最小化,换乘冲突最低,以及旅客能够全面、准确、 不同运输 方便地获取交通信息。
5、人性化。步行是换乘系统的核心,行人步行环境的质量和安全性必须给予最 、人性化。步行是换乘系统的核心, 优先的考虑,各类换乘通道应舒适,换乘流线应清晰,各种标识清晰, 优先的考虑,各类换乘通道应舒适,换乘流线应清晰,各种标识清晰,行人流 向简单、明确,并尽量与车辆流动线分离,保障行人安全。 向简单、明确,并尽量与车辆流动线分离,保障行人安全。同时还要考虑无障 碍设施的设置。 碍设施的设置。
在综合枢纽规划注意事项: 在综合枢纽规划注意事项:
(1) 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设施应实现一体化布置,各种交 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设施应实现一体化布置 各种交 通方式之间在平面和立面布局方面应高度整合,换乘距离要 通方式之间在平面和立面布局方面应高度整合 换乘距离要 短。体现在尽量缩短月台或车站与连接通道之间的水平和 垂直距离,以缩短换乘时的步行距离 尽量减少乘车方向和楼 垂直距离 以缩短换乘时的步行距离,尽量减少乘车方向和楼 以缩短换乘时的步行距离 层之间的转换,在需要上下楼梯的地方提供扶梯或电梯。港 层之间的转换 在需要上下楼梯的地方提供扶梯或电梯。 在需要上下楼梯的地方提供扶梯或电梯 湾枢纽的通勤铁路、 湾枢纽的通勤铁路、城际轨道和高速铁路在同一平面平行 换乘,长途汽车、公共汽车、 换乘,长途汽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在同一立面内通过自 动扶梯平行换乘,且换乘距离均在 60 m 内。 动扶梯平行换乘 且换乘距离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