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
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
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和调。
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
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
2.桑菊饮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
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
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
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
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
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
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
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
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
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
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
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
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
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
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
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
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
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13.桂枝姜附汤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是两途。
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能无。
14.杏仁汤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
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15.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16.清燥救肺汤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麦杷麻仁。
痰多贝蒌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17.化症回生丹化症回生血搏坚,乳没丁茴降麝研;香附元胡苏木子,良姜阿魏两头尖;红花益母姜黄艾,棱杏漆萸鳖桂添;抵当四物合失笑,三十六位醋参全。
18.复亨丹复亨丹里用硫黄,苾薢当归苓桂藏,参茸椒炭与杞果,苁蓉龟板小茴香。
老年八脉空虚甚,燥气久伏下焦伤。
方与化症为对看,温养温燥驱服良。
19.霹雳散霹雳灵脂细辛姜,降木丁茴椒己榔,草果筚澄桂附薏,菖萸乌药薤雄黄。
20.银翘汤银翘地麦甘竹共,下后无汗脉浮吞。
脉见浮洪需白虎,洪而芤者虎加参。
21.益胃汤益胃甘凉为复阴,玉竹糖麦地沙参。
下后汗出急议取,不教怯证热咳临。
22.清燥汤清燥汤方缓法明,陈柴当归不可容,下后无汗而脉数,人中黄地母元冬。
23.护胃承气汤护胃承气大黄丹,知母元参地麦添。
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咽干,舌黑或竟金黄色,脉沉有力热使然。
阴竭气虚脉沉弱,只须增液护阴痊。
24.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用莫迟,正虚不运药当知。
生草三参人元海,硝黄归麦地姜汁。
25.宣白承气汤宣白承气用膏黄,杏粉蒌皮喘促商,右寸脉大痰壅滞,上开肺痹下宽肠。
26.导赤承气汤导赤承气治求因,左尺牢坚火腑寻,小便赤痛时烦渴,赤芍连地柏硝军。
27.黄连黄芩汤黄连黄芩郁豉俦,阳明温病有干呕,口苦而渴中宫乱,未可下时此场谋。
28.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草宜湿,茵陈栀子黄宜热,腹满因热不满湿,不渴因湿渴因热。
心中懊依又因湿,舌燥黄者还因热,头汗因热无汗湿,阳明溲秘黄则热。
29.冬地三黄汤冬地三黄元草齐,苇汁银露兑服需。
无汗溲短不可下,阳明未剧早来医。
30.三石汤暑温蔓延三焦经,舌滑微黄邪气生,三石膏滑寒水下,金汁花露杏仁通。
31.杏仁滑石汤杏仁滑石方,橘半朴芩通。
郁连三焦受,伏暑暑温清。
证见胸痞闷,舌白潮热生。
烦渴还自利,溺短汗不停。
31.半苓汤半苓各五一钱连,通草八钱厚朴三。
湿郁不饥不食证,痞结胸满太阴寒。
32.三香汤三香降郁豉栀桔,枳壳篓皮上走邪。
湿热口鼻募原道,揭开机窍纳食贴。
33.草果茵陈汤·菌陈四逆汤草果茵陈猪苓朴,泽泻三皮广腹苓,中焦滞痞寒湿困,舌上灰滑取其通。
茵陈四逆附姜草,只需四位方即成,面目黄发且肢厥,寒湿在脾两分明。
34.理中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参草配术姜,寒热腹痛不渴详。
脾胃阳伤湿为害,霍乱身痛吐利狂。
五苓术桂茯泽猪,热多欲饮此方良。
四逆肢厥恶寒汗,吐利姜参附草商。
35.救中汤卒中寒湿盛夏须,腹中绞痛脉来沉,兼紧兼迟甚则伏,欲吐欲利腿转筋。
四肢欲厥发痧症,急驱阴浊早回春。
内挟秽浊成眩冒,救中椒朴姜榔陈。
36.茯苓皮汤茯苓皮汤用猪苓,腹皮竹叶薏仁通。
神昏安宫先透窍,继用分消淡渗功。
秽湿吸受三焦布,热蒸头胀溲难行。
苔白痛呕渴不多,邪宣秽逐使神宁。
37.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散,加减五方通。
共取陈苓朴,因湿各有从。
曲麦杏腹茵,其一在走中。
豆卷通防薏,其二本行经。
舌黄滑杏取,其三久热平。
查曲合草果,其四气分行。
大腹苍术谷,其五胃脾恒。
湿秽遏气机,邪去气正功。
38.九痛丸九病狼牙九痛寻,吴萸巴豆附姜参。
血病坠车与落马,连年积冷注胸心。
39.新制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柿蒂姜汁哕者尝。
阳明湿温胃气壅,辛苦驱湿得安康。
40.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用猪苓,大腹苓皮白蔻通。
脉缓身痛勿发表,舌淡黄滑内忌攻。
汗出热解继复热,里外湿合渴甚轻。
徒清此热湿不退,祛湿热留炽则凶。
41.薏苡竹叶散薏苡竹叶散,辛凉淡亦轻。
大忌辛走表,纯苦热难平。
湿郁经脉外,身热并身痛。
汗多还自利,白疹腹胸生。
内外合邪害,苓翘蔻滑通。
42.杏仁薏苡汤杏仁薏苡将气宣,己姜朴夏桂蒺煎。
不饥苔白肢若废,风暑寒湿咳胀痊。
43.加减木防己汤加减木防己,暑湿痈者宜。
石膏桂枝杏,滑名通草薏。
44.二金汤二金鸡内海金沙,朴腹猪通气可达。
外干时令伤水谷,夏秋疸病热湿加。
45.杏仁石膏汤杏仁石膏半柏栀,三焦里证枳姜汁,黄疸脉沉中痞见,恶心溺赤便结时。
46.连翘赤豆饮·保和丸连翘赤豆饮,花粉豉栀通。
保和卜子夏,楂曲翘陈苓。
素积劳倦者,再盛湿温生。
曾因误发表,身面俱黄呈。
不饥还溺赤,两感症能平。
47.草果知母汤草果知母夏梅苓,花粉姜汁厚朴寻。
背寒胸中痞结满,疟来日晏渐伤阴。
48.麦冬麻仁汤疟伤胃阴津不复,潮热得食须热加。
不饥不饱还不便,知梅芍麦首乌麻。
49.黄连白芍场黄连白芍积实功,姜汁冲兑夏苓同,不渴多呕寒四未,太阴肿疟热心胸。
50.厚朴草果汤厚朴草果医湿疟,广皮苓夏各仁煎。
渴喜热饮因湿蕴,苔白脘闷四肢寒。
5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搜剔伏邪气血间。
热自阴来退无汗,早凉夜热一服安偏于热重少阳疟,汗解渴饮脉左弦。
敹热早凉去生地,花粉加来桑叶添。
52.加减芩芍汤加减芩芍苦辛寒,广皮厚朴木香连,滞下已成腹胀痛,实因疏利走肠间。
53.滑石藿香汤滑石藿香猪苓配,广苓皮朴蔻通襄。
渴不多饮溲不利,滞下红白苔灰黄。
54.玉竹麦门冬汤玉竹麦门冬,沙参甘草从,燥伤胃阴病,用此有奇功。
55.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芍药芩,蛋黄合治少阴温。
壮火复炽阴欲竭,心烦不卧死将临。
56.小定风珠小定风珠鸡子黄,阿胶童便菜龟商,既厥且哕细劲脉,下焦肝动莫温阳。
57.桃仁承气汤桃仁承气用归芍,丹皮硝黄蓄血调,夜热昼凉少腹满,通达便秘尽逍遥。
58.大定风珠大定风珠取法酸,甘咸同用在充填,麻仁芍地草胶味,龟鳖牡蛎蛋黄团。
久羁热邪真阴烁,舌绛苔少阴难还,瘛疭脉气并虚弱,妄攻误表费周旋。
59.桃花汤桃花汤证细推敲,石脂炮姜粳米调。
热撤里虚脉濡小,下利稀水血脓交。
还医肢厥食不进,涩止敛滑固脱牢。
下利无度脉微细,虚甚又必人参桃。
60.护阳和阴汤护阳和阴血室伤,两清气血半邪亡。
脉数余邪还不解,芍参草麦地黄将。
61.连梅汤连梅可使少阴调,暑入厥阴麻痹疗。
麦地阿胶先紫雪,神迷心热燥烦消。
62.椒梅汤椒梅酸苦复辛甘,姜枳芩芍参半连,暑陷厥阴苔灰渴,呕蛔下血且声难。
63.来复丹来复偏医暑误疗,元精灵脂共硫硝,青橘纳利塞胸气,胃口伤残渴燥调。
64.香附旋覆花汤·控涎丹香附旋覆花,辛淡香开络;苏子广皮苓,半夏薏仁作。
伏暑又湿温,无寒但潮热,或竟如疟状,胁痛或不咳。
病减但不除,控涎遂戟芥。
65.鹿附汤鹿附草果菟丝苓,身痛苔白湿可清,足跗浮肿足经病,少阴湿去待阳升。
66.安肾汤安肾茅术芦巴苓,菟丝补肾久湿通。
脾阳消乏肾亦惫,附茴韭子鹿茸功。
67.黄土汤黄土汤方黄土多,地术胶附草芩合。
先便后血寒湿症,刚柔相济小肠得。
68.椒桂汤椒桂良姜吴茱萸,更取柴茴青广皮,敻感寒温疝寒热,脉弦反数痛当脐。
69.宣清导浊汤宣清导浊二苓寒,皂荚蚕砂治便难,又化三焦湿弥漫,窍阻神昏少腹坚。
68.术附汤术附姜陈厚朴参,浊湿留久注肛门。
谷道坠痛因气闭,舌苔白腐不食临。
69.温脾汤温脾草果蜀漆姜,桂朴茯苓养脏强。
腹胀不渴反呕水,太阴三疟要达阳。
70.扶阳汤扶阳参桂附归茸,嗜卧形寒三疟从,舌淡脉微发不渴,少阴得治久服宁。
71.茵陈白芷汤茵陈白芷藿香柏,茯苓皮与西秦皮。
酒客久痢无他症,饮食不减却须医。
72.双补汤双补覆盆补骨山,菟苁巴戟芡萸莲。
老年久痢参苓味,阳气衰残脾肾还。
73.加减理阴煎加减理阴姜附逢,白芍熟地味茯苓。
久痢小便不通治,厌食得转欲呕平。
74.断下渗湿汤断下樗榆术,银楂柏茯猪,久痢犹带血,肛门气坠服。
75.人参乌梅汤人参乌梅莲子山,木瓜灸草治舌干。
微热微咳还口渴,实为阴伤久痢牵。
76.参茸汤参茸附子菟丝茴,杜仲当归一并随。
腰胯脊髀酸还痛,脏腑奇经肛痢全。
77.参芍汤参芍草附味苓全,治似症瘕少腹间。
下焦阴阳虚不摄,可知休息痢经年。
78.肉苁蓉汤肉苁蓉汤姜炭归,桂炒白芍参附随。
胃关不开由于肾,噤口须济少阴危。
79.专翕大生膏专翕大生沙苑胶,参苓杞味地萸芍,海鲍龟鳖蛎莲芡,乌鸡猪脊并羊腰。
常医燥久伤肝肾,尚把胎伤三月调,理法方药臻完善,进而求之引伸高。
80.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三芍脚肿吐五姜,知防术桂均须四,附子麻甘二两停。
81.鳖甲煎丸鳖甲煎丸疟母方,蟅虫鼠妇及蜣螂,蜂房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翟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肋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82.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