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
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
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
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形成雏形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初步形成是由英国开始很快拓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不久,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
资产阶级竭尽在世界各地抢占原料产地是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形成世界市场的途径。
同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状况,是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
此外,资产阶级还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武力战争,使亚非拉等地越来越多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经济组织方面,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跨国公司。
工业部门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区别科技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总称:分为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时间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几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时间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至今,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极大地扩大了劳动对象,使劳动工具自动化、智能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区别的:的区别在于他们转变为生产力的手段不同,工业革命是经验----技术成果(工具革新)----生产力;而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生产力。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都是生产力上的重大发展,两者没有本质上区别,只是所依托的时代和所呈现的侧重感上的差别而已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是以生产工具的革命从而提高了生产力,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火车飞机什么的都是那一革命的产物。
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发展,以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
比如现在的电脑,软件什么的。
科技革命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并且向各个行业各个细节渗透。
现在世界,掌握了最先进科学知识的国家最强的。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1、第一次工业革命: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2、第二次工业革命:⑴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3、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
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⑵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②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③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④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内市场狭小;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
⑥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
⑶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②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③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④长期采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⑤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左”倾错误在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
认识: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
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以及国内“左”倾错误的干扰,使中国再次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五、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
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一点点发生松动。
许多有识之士兴实业,中国近代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政治跌宕起伏,社会文化剧烈变迁,工业文明迅速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1.工业革命与两次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法、美等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和,发动了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社会,经济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的诱导,中国的企业、企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的生产方式产生,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起步。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学习科学技术。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先后发动了战争和战争。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解决本国发展资本主义中的矛盾,制定了以吞韩侵华为主要内容的“”,积极对外扩张。
这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西方列强为各自目的,对日本采取支持或政策,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清政府应邀镇压朝鲜起义,日本趁机派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年甲午战争爆发。
(2)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引发中国民族危机,农民阶级掀起运动反对外来侵略。
年英、俄、、法、美、日、、八国为了镇压义和团,实现它们瓜分中国的计划,联合发动了侵略战争。
(3)随着资本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倾销为主转为以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1901年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如、)。
民族危机推动了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化艰难地向前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正进行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外交、经济、军事以及长期以来沿用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0年代后期,“左”倾错误蔓延,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使经济的进程加快。
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积极引进技术,重视人才,加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